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134123
大小:25.7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25
《1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福建省莆田华侨中学许丽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体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2、过程与方法: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教学难点】“悲悽”的深意
2、。【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通过比较阅读,深刻领会两诗意象、构思和意境情感的不同。【教学设想】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词是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中国诗坛上,文人墨客人才辈出,名篇佳作历久不衰。说起唐代,我们就会想起李白、杜甫,说起宋朝,我们往往想起苏轼、李清照。说起东晋,我们会想到谁?陶渊明。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东晋,走近陶渊明,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二、走近诗人6陶渊明(36
3、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歌《饮酒》、《归园田居》)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系组诗,约作于晋义熙十年(4
4、14)前后,大都慨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课文所选为其中的第二首。三、整体感知(诵读)1、范读(注意正音)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齐读。3、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诗歌大意。(请一位同学上台讲解分享,教师点评)四、赏析诗歌,领悟诗歌情感。1.请从诗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明确:悲悽。2.诗人为什么“悲悽”?请用诗中的语言回答。明确:“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伸展。3.诗人选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这种情感的?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起笔四句,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展现开
5、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板书:意象:白日、素月、晚风、冷席意境:空阔冷清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讨论明确:“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
6、,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诗长不具引),风味不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6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
7、一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呢!板书:知音难觅、生命孤独、时光流逝、壮志难酬三、归纳主旨:这首诗借景抒情,写诗人长夜难眠,由眼前的日落月出感悟到季节变换,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孤独的心情,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悽,突出了世无知音的寂寞和时光流逝、有志难酬的悲哀。这是陶渊明众多表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诗作中的一
8、首。这种思想在《杂诗十二首其一》、《拟挽歌辞》等诗中多有体现。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关注,其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1.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羁旅、离别之悲,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反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