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131674
大小:364.31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6-25
《中国建筑史第三、四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讲 建筑意匠第一节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不可分割;统治阶级将顺天意作为其统治的理论依据。模拟天象秩序以求合法和永恒。1、祭祀建筑一般是最重要的建筑。2、城市布局模拟星象方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汉长安、明清故宫等城市布局模仿北斗七星、墓室壁画星象图等)3、通过进一步的关于自然环境的具体认知及其他更低层次的事物中的序的把握,使天人合一观念逐级转化为建筑中的关系。二、物我一体的自然观对自然的态度是顺应、包容、模仿,建筑环境追求最大的自然化。例子:中西方
2、园林设计的思想基础与布局形态各异。中国园林追求高仿真的自然化的设计,欧洲古典园林为几何式构图园林。三、阴阳有序的环境观是对环境秩序的认同,事物存在的两面性,即:正反、阴阳、天地、昼夜、水火等。1、方位存在主从关系,以东为尊,先左后右。2、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相互依存又主次有别。山为阴、水为阳,南为阳、北为阴,高为阳、低为阴等。3、这种序的观念与礼制与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要求相结合被逐渐规范和强化四、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内向型:受数千年来农业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决定,国家城市强调内部发展,无对外拓展的野心;由于
3、封建社会长期的封闭式管理和限制人员流动,城市建设注重家庭为单位的建设,即合院式住宅为主,对城市公共空间(公园、开放空间、交往空间)关注甚少。尚祖性:血缘崇拜导致对祖先、传统、制度的较强的维护,思想领域的变革较少发生,建筑制度较少发生变革,传统木构建筑形制得以传承。中庸:过犹不及,避免思维的变革,是一种维护传统的有力工具。第二节选址与布局一、对环境的分析和利用近水利而避水患(满足农业灌溉)防卫性好(定都主要原因)交通顺畅、供应有保障(元大都)注重小气候(通风、日照)理想的景观模式(将景观与自然天象、节气
4、联系起来,相信景观对人的生存质量的必然影响,容易导致迷信观念)有良好的环境主体(人和)二、对环境的改造和变通理山、治水、调整方位趋利避害、兴修水利(都江堰、大运河)、调整方位、修建风水建筑(风水塔、风水林)变通方位,建筑布局不拘泥南北向,主要取向“好”的“方位”。建立在嫡长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度维护了古代社会的秩序.(建筑要求中正)以院落空间为经营基础的对称秩序成为大至城市、小至建筑群的理想模式,一旦有可能就予以实现,尤其是皇家建筑和官府建筑。三、几何关系与均衡对称中国传统建筑群中的均衡对称不同于一般形式
5、上的完全的轴对称,其差别在于一方面受阴阳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群不仅关注形式,尤其关注其内涵。另一方面,建筑群的均衡对称布局理想一旦受具体的场地、地形、交通等因素制约,就不得不作实际的调整。古代匠师正是通过巧妙的对位调整,在改变绝对对称关系后保持原有的均衡追求。园中围绕水面的诸多建筑物轴线并不互相干行。所有的法线都指向一个大致确定的中心区域(不是—个点),每个建筑物的扭转即使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在一定的程度内,法线指向中心区域的相互关系并末变化,这就是在变换条件下保存不变的关系,是种拓扑关系。称之为
6、向心关系。向心关系相邻的轴线在以接近互相垂直为特征,不断地改变着方向,这种在长轴方向上互为相反、互为否定的趋势在对建筑面作平行移动时并不改变,因而也是一种拓扑关系,称之互否关系。这一点在中国园林中的山与水的构成关系上尤为明显。四、同构关系与自然次序互否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立面互相包含的关系。颐和园万寿山东坡有一水院“谐趣园”,昆明湖中有一小岛南湖岛。一为山中之水,一为水中之山.中国众多的古典园林虽千差万别,都在这二个方面可以找到相同的结构关系,因而这三种关系都可称为同构关系。可以用中国传统文化中
7、体现了易经思想的太极图来统一表达它们,它形象地蕴含了向心、互否、互含三种关系。我们还可以发现若干著名园林的平面与太极图同构。互含关系五、空间序列与总体权衡第三节审美与建筑设计一、实践理性精神与建筑审美趣味二、空间与屋顶艺术三、模数制与结构体系四、地域文化与建筑的乡土性第四讲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节近代中国建筑发展概况一、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1、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筑呈现二元化特征2、新旧建筑体系并存二、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1、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随着殖民输入的建筑(教堂、领事馆、洋行、银行、
8、商店、工厂等)是本时期新建筑的主要构成;2、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租界地城市建筑活动大为频繁,建筑规模、数量逐步加大,建筑设计水平明显提高;建筑类型更为丰富。3、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社会处于战争状态,建筑活动趋向停滞状态。现代建筑教育体系开始形成。二、传统复兴:三种设计模式中西交汇融合::中国传统建筑旧体系的“洋化”、外来建筑体系建筑的“本土化”;1、教会学校“中国式”做法。后期“中国式”的特点是在现代建筑中关注屋顶、屋身的组合。代表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