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女人高跟鞋该穿几厘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女人高跟鞋该穿几厘米女人对高跟鞋的爱恋,似乎是一件从来没想过原因的事儿,一个女人,如果没有一双高跟鞋,就像一个句子没有动词一样,高跟鞋使一个女人完全地动了起来。它提高了女人的魅力,使她们与天堂的距离又缩短了若干厘米;高跟鞋也使女人慢了下来,不是那种太阳下山的慢,而是春风吹开叶芽的慢。它使女人走路时找到了感觉,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女人因此而成为移动的风景。国外有一张在网络上很火的图片,就是穿不同跟高的高跟鞋,腿部呈现的效果。这组图展示了不同高度的高跟鞋与改善腿型的关系。其中分别展示了5cm、8cm、10cm、12cm、16cm和20cm六种高度的高跟鞋对应的腿型。当鞋跟逐渐变高时,腿
2、型也悄悄发生着变化,肌肉的紧实和塑形,可以达到美化的效果。有骨科专家表示,高跟鞋本身是没什么危害的,但也不宜穿太高,但长期踮起脚尖走路,重心便会集中在脚掌,对脚上的骨骼和跖骨产生过强压力,从而出现变形。所以专家建议鞋跟最好不要超过4厘米,因为这是符合人体力学的,太高的话前倾更严重,就容易失去平衡。穿着10cm的高跟鞋能让腿部线条显得更纤细修长,想要穿出苗条的感觉,这个选择的确不错,同时也建议在重要场合才选择此类高跟鞋。平时穿4~5cm的高跟鞋已经很能突显优雅气质了。虽然平底鞋也有许多不同的设计,穿着走多点路都会觉得脚跟很有压力。同时,平底鞋也会让小腿肌肉绷紧,显得更粗壮,所以在日常搭配
3、时,建议平底鞋搭配长裤来穿,以修饰结实的小腿。高跟鞋高度计算公式 高跟鞋高度计算公式你最多能穿多高的高跟鞋,才会在摇曳生姿地招摇过市的同时,不必担心随时摔个跟头或一会儿便脚趾痛? 英国物理学协会的研究人员最近给出了1个公式:h=Q(12+3s/8)。 公式中的h代表以cm为单位的高跟鞋的最大高度。Q代表社会因素,它的值或为0,或为1,由高跟鞋是否会让你显得高挑、穿高跟鞋的历史长短、高跟鞋的价格、高跟鞋是否时髦以及此前是否饮酒等因素通过综合计算得出。s则代表鞋号。通过这个公式,研究人员计算出了电视剧《欲望都市》中凯丽所应穿的高跟鞋的鞋跟高度:当她清醒的时候,穿一双12.5cm高的高
4、跟鞋绝无问题,但在喝了6杯鸡尾酒后,她的鞋跟高度绝对不应该超过2cm。 视觉值流行值舒适值=鞋的价值鞋跟的高度非常重要。高度不当,不但不能产生美感,而且会影响到身材的比例,给人不协调的感觉。究竟多少厘米的鞋跟才适合您呢?从视觉效果来看,人们都知道的“黄金分割”比例,也适用于鞋跟的计算上。意大利数学家菲波那契调查了大量的人体数据后得出结论:人从头顶至脐至脚底之比,约为0.618,这时是最协调最美的。那么,把这个发现应用于鞋子的选择上,就可以为您的美丽大大加分了。设某人下肢长度为x厘米,身高为y厘米,鞋跟高d厘米,那么,可以根据这样的公式来计算:(x+d)÷(y+d)=0.618根据这个公
5、式,可以计算出任何一个女孩子应该穿多高的鞋子。如果身高在165厘米,下肢长为100厘米的人,所穿鞋子的高度则应是(100+d)/(165+d)=0.618计算可知鞋跟高度为5.1571厘米,那么,选择5-6厘米鞋跟比较适宜。当然,如果鞋跟比我们的计算结果稍稍高一些,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高出太多,则可能产生比例不协调的异样感觉哦。女人对于男人的吸引力与其鞋跟的高度和细度呈明显的正相关性 最近,瑞士斯蒂克社会研究所对全球20万名男性和10万女性做了一次大规模调查,由于有巨大的样本容量做支持,该研究所对调查数据进行了较为精确的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
6、:女人对于男人的吸引力与其鞋跟的高度和细度呈明显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相当可观的0.8173和0.7586,标准误差分别为正负0.0042和0.0187。这一结果猛然看上去让人有些吃惊,但静下心想,统计结果应该是比较可观的。 高跟鞋与性感有关嘛?被誉为“高跟鞋之帝”的Manolo Blahnik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你:“当然!” 高跟鞋能促使女性挺胸提臀,显得双腿修长,身材曼妙。设计大师Tom Ford说:“不穿高跟鞋的女人就谈不上性感”。现代社会,高跟鞋对女人更是性感的代言词。鞋跟越来越细,越来越高,一旦穿上高跟鞋,胸型自然挺立,臀部弧度会更加紧翘,视觉上强化了女性特质,显示出
7、前凸后翘的曲线,自然有女人味。不过这种性感的女人味,只是高跟鞋中的一种细跟尖头高跟鞋特有的专利。玩性感,要选对合适的鞋子。美丽要与健康并存 解放军骨科研究所昨天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称,女士穿着的高跟鞋高度最好在3-5厘米,健康极限是7厘米,如果穿超过7厘米的高跟鞋则会导致身体前倾,这样的姿势保持久了对骨盆不利。 这项研究报告显示,成年人的脚骨关节疾病起因有以下因素:5%是由于运动过度,11%来自走路不平衡,18%是因为上了年纪,2%原因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