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化学》PPT课件

《胶体化学》PPT课件

ID:39073188

大小:365.32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6-24

《胶体化学》PPT课件_第1页
《胶体化学》PPT课件_第2页
《胶体化学》PPT课件_第3页
《胶体化学》PPT课件_第4页
《胶体化学》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胶体化学》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作业:25,27AII24.4029.15阅读:AI28.2AII29.211-8~§11-12胶体化学的基本知识(ColloidChemistry)胶体化学的特点:与表面化学密不可分实用性强实验性强分散系统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之中所形成的系统。分散相和分散介质:分散相粒子具有多种形状,但常见的一种为近似球形(且球形易于定量描述,用半径r描述)真溶液:r<10-9m(分子级)胶体:10-9m

2、系统相比,胶体具有特殊性:1胶体的基本特征一、多相性:(与溶液相比)二、高分散性:(与粗分散系统相比)三、热力学不稳定性:(与溶液相比不稳定,与粗分散系统相比具有相对稳定性)。∵A巨大,∴胶粒有相互聚结而变为粗分散系统的倾向。2胶体的性质表面性质光学性质动力性质电性质稳定性质流变性质有些性质之间相互关联,属于因果关系。1.弯曲界面性质:胶粒内具有巨大的p一、表面性质2.自发降低界面能:A↓:胶粒聚结,最终沉降A↓↓:吸附Tyndall效应是由于胶粒对可见光的散射作用。二、光学性质原因:粒子直径<可见光,且粒子与介质的折射率差别大。Rayleigh公式I、I0:

3、散射光和入射光的强度:入射光波长V:单个粒子的体积N:粒子浓度(单位体积的溶胶中的胶粒数)n0、n:分散介质和分散相的折射率三、动力性质1.热运动:(微观)Brown运动;(宏观)扩散2.沉降:在外力场作用下重力作用下的沉降不变沉降平衡:浓差作用下的扩散逐渐增强沉降扩散最终两者达平衡,粒子的(高度)分布确定沉降速度可测:v=f(r,,-0)对指定的分散相和介质v=f(r)∴可通过测v求得颗粒大小3.渗透压:依数性四、流变性质:即胶体的流动变形性质,如油漆、血液。粘度(特别高分子溶液)五、胶体的电性质:胶粒的带电行为,正溶胶和负溶胶。1.胶体的带电结构(即胶粒带电)

4、(1)带电原因:吸附:是胶粒带电的主要原因。Fajans规则:容易与晶体离子形成不溶物的离子优先被吸附。如AgNO3+KI制备AgI溶胶时,若AgNO3过量,则形成正溶胶,若KI过量则形成负溶胶。电离:晶体电离后有一种离子进入溶液。(2)电位:以AgI溶胶为例胶粒结构+胶核AgIAg+Ag+Ag+Ag++++++++密紧层NO3-+H2ONO3-扩散层胶核AgII-密紧层K++H2OK+扩散层I-I-I---------胶粒(带电)胶团(电中性)滑移界面正溶胶负溶胶(:滑移界面与溶液内部的电位差)电位及其意义:+ + + + + +- - - - - -紧密层紧密

5、层胶核扩散层扩散层的大小:代表胶粒带电程度的符号:代表胶粒带电性质∴决定胶体的电动现象定义:在电场作用下,胶粒的定向移动电泳速度:2.电泳v=f(E,,,)K:与胶粒形状有关的常数注:为了对不同溶胶进行比较,有时用v/E代表电泳速度。3.电渗定义:在电场作用下,若胶粒不动,则介质定向移动。电渗速度:注:为了便于比较,常用v/E代表电渗速度。六、胶体的稳定性质:能相对稳定,如有的可存在数年之久1.胶体的稳定是相对的胶体在放置很长时间后,胶粒变大,最终沉淀。老化:BBcBc’BBH2O>聚沉:胶粒合并,沉淀(胶体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所以,为了提高胶体的稳定性,主要设法

6、阻止(或减少)胶粒碰撞T↓↑(主要)2.电解质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加入少量:↑,稳定性↑。(∵吸附↑)过量:↓,稳定性↓(∵吸附饱和,紧密层中反离子↑)两重性聚沉值和聚沉能力:使溶胶明显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低浓度。∴聚沉值↑,聚沉能力↓(有人将当作聚沉能力)聚沉值1一般规律:起聚沉作用的主要是反离子。反离子价数越高,聚沉值越小。若反离子价数相同,则决定于同号离子。同号离子价数越低。聚沉值越小。3.不同溶胶的相互作用两种电性相反的溶胶混合,1↓2↓可相互聚沉。一、表面:1.概念:表面功,表面能,表面张力2.弯曲表面现象3.溶液的表面吸附现象固体的表面吸附现象液体对固体的

7、润湿、铺展等二、胶体:1.基本特征2.胶体的电性质3.电解质对溶胶影响的两重性第11章基本教学要求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Chapter12FundamentalofChemicalKinetics引言:1.热力学的作用及没有解决的问题:作用:能量转换,方向和限度,平衡性质计算问题:①化学反应快慢——反应速率例如:25℃标准状态下2H2(g)+O2(g)→2H2O(l)(1)rGm(1)=-474.4kJ.mol-1②化学反应的机理MechanismHCl+NaOH→NaCl+H2O(2)rGm(2)=-80kJ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