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重庆奉节天坑地缝喀斯特地质遗迹及发育演化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2卷1期22~29页山 地 学 报Vol.22,No.1pp22~292004年1月JOURNALOFMOUNTAINSCIENCEJan.,2004文章编号:1008-2786(2004)01-0022-08重庆奉节天坑地缝喀斯特地质遗迹及发育演化陈伟海,朱学稳,朱德浩,马祖陆(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广西桂林 541004)摘 要:小寨天坑、天井峡地缝式喀斯特峡谷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南部深切割峰丛谷地区,发育在一个流域面积280263km,落差1600m的喀斯特水文系统中,与巨大的地下河相连。
2、前者深662m,口径626m,容积119×10m,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天坑;后者长6162m,最大深度229m,最小宽度1m,为世界上罕见的地缝式喀斯特峡谷,具有很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天坑、地缝的形成条件,需要有连续沉积厚度巨大的碳酸盐岩层和平缓的岩层产状、高强度水动力作用地下河的存在、地表深切和地表地下排水基准面的长期大幅度下降、厚度相当大的包气带、地表与地下喀斯特作用协同等。天坑、地缝主要形成于峡谷期(三峡期),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即宽缓河流谷地阶段、峡谷及天坑地缝形成阶段和现代河谷持续
3、深切阶段。关键词:天坑;地缝式喀斯特峡谷;形成条件;发育演化;重庆奉节中图分类号:P93115文献标识码:A 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的南部(图1),其核心地质遗迹是小寨天坑和天井峡地缝式喀斯特峡谷(简称天坑、地缝)。前者最大深度63662m,最大口径626m,容积119×10m,在世界同类型天坑中居首位,有“天下第一坑”的美誉。后者距小寨天坑3km,长6162m,最大深度229m,最窄处仅1m,亦属世界罕见。1994年8月,朱学稳研究员率领中英联合探险队对天坑、地缝和附近的洞穴进行探险和
4、科考,首次将天坑、地缝作为“世界之最”、“绝世奇观”作科学报[1]道,确定它们在喀斯特形态学方面的科学地位,从此引起旅游界、学术界和探险家的浓厚兴趣。2000年5月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正式向游人开放;目前正在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2001~2002年间,作者所在的课题组对这一地区进行地质综合考察,本文为其中的部分成果。图1 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位置图Fig.1LocationofTiankeng2Difengtouristsite 收稿日期(Receiveddate):2002-11-02;改
5、回日期(Accepted):2003-12-11。 作者简介(Biography):陈伟海(1965-),男(汉族),广西桂平市人,副研究员,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理学士,主要从事喀斯特景观与洞穴资源调查研究。电话:0773-5831300;E-mail:chenweihai@mail1karst1ac1cn[ChenWeihai(1965-),male,Hannation2ality,BorninGuipingcityofGuangxi,Viceresearchfellow,Gradua
6、tedfromGeologydepartmentofBeijingUniversityin1988,Bachelorofscience,Mainlystudyonkarstlandscapeandcavesresource.]1期陈伟海,等:重庆奉节天坑地缝喀斯特地质遗迹及发育演化23岩,厚度约1500m,地层产状平缓,倾角<15°。本1 地理地质背景区东南部还有少量泥盆-石炭系、二叠系不纯灰岩、碎屑岩出露。111 地形与水系113 喀斯特水文系统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地貌上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天坑、地缝所在
7、的喀斯特水文系统大致呈2边缘、大巴山前缘和鄂西山地的接壤地带,是长江三NE60°走向的长方形展布,流域面积280km,地形峡深切河谷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深切割峰丛谷落差1600m。系统的组成:上游为地表水流(茅草地为其显著特征。地形格局是北部低,北东、南和南坝河、硫磺沟、水堰河)和分散地下径流(三板桥、含西部高。流域地表、地下水分别从北东、南西侧向中瑞坝至兴隆镇);中游为地下管道流(兴隆镇-天井南部的兴隆镇一带汇聚,然后往北排往九盘河。九峡北端);下游为地下河(天井峡-小寨天坑-迷宫盘河为大溪河(长
8、江南岸一级支流)的支流,流域面河);兴隆镇-黑眼洞-陈家河所构成的三角形地带2积756km,地形切割深度1000m以上,河床平均为地表、地下径流的转换地带(图2)。地下水最终坡降24‰,水流湍急,险滩较多。排入迷宫河,地下河最大、最小流量分别为174333112 地质概况m/s、1187m/s,多年平均流量8177m/s,属于流区域构造上处于川鄂湘黔边缘褶皱带与川东褶量极不稳定的地下河。皱带的交汇部位,以褶皱为主,断裂较少见,发育有一系列北东走向的背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