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薛小青

读书心得薛小青

ID:39060942

大小:33.6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24

读书心得薛小青_第1页
读书心得薛小青_第2页
读书心得薛小青_第3页
读书心得薛小青_第4页
读书心得薛小青_第5页
资源描述:

《读书心得薛小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读书心得(模板)书名《与时偕行的中国农耕文化》作者罗志田书籍摘要中国农耕文化传统是敬天但以人为本,不一定尊崇一位绝对全能之神。孟子承认经济对人的支配性影响,但认为“读书”这一方式可能提高人的自主能力,改变人对经济的依赖性。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近年的经济发展在很多方面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也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与农耕文化渐行渐远。农耕文化对自然资源和人类能力有限性的认识,

2、不仅应认真反思,也的确是可以汲取的重要思想资源。心得体会由于近代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多年来,传统本身成为一个不那么正面的负担,农耕文化也因此受到一些影响。人们说到农耕文化,如果不加以贬斥,也往往带一点抱歉的意味。在这样的氛围下,对于中国的农耕文化,愿意进行深入研究的人不多。已有的论述并不少,但能形成共识,可作为进一步探讨基础的见解,似乎也不多。  从很早以来,至少从有文字到大约数十年前,中国基本是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或可以说,农耕文化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从全人类和长时段的角度看,到目前为止,中

3、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可能还是农耕文化时代产生的基本思想。目前正处于发展中的工商业文化,似尚未形成什么足以称道的贡献。而中国的农耕文化,颇有其独特的地方。  一、时间与变易  中国古人对时间的认识,与西方相当不同,与我们现在的认知也很不同。对中国古人而言,时间不必是一个目的明确、可计量的从起点到终点的线性走向(在近代西方进化论兴起之后,又增添了越来越进步的涵义),其本质在于变易,是一种持续的存在,所谓“时乃天道”(《尚书·大禹谟》)。在此持续的存在之中,没有一个最后的终点,反而是“终则有始”,即四时在变化

4、中周而复始,终点不过是一个新的起点。  如《易经》“恒”卦之彖辞所说:“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苏东坡解释说:“物未有穷而不变者。故‘恒’非能执一而不变,能及其未穷而变尔。穷而后变,则有变之形;及其未穷而变,则无变之名;此其所以为‘恒’也。”而“利有攸往”,就是“欲及其未穷也。夫能及其未穷而往,则终始相受,如环之无端”(此处及以下苏东坡语均自《东坡易传》卷四)。正因时间是一种持续的存在,故对其计量是为了方便,而不必是出于其本质。  在常人眼里,四时循环是常规的天象。《逸周书·

5、周月》说:“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而“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时之极,不易之道。”这是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得出的结论。时虽有序有常,也可能“无常”。惟在变易的通则之上,“无常”也是“常”。所以苏东坡解释“恒”卦的象辞之“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说:“雷、风,非天地之常用也;而天地之化所以无常者,以有雷、风也。故君子法之,以能变为恒;‘立不易方’,而其道运矣。”  简言之,四时循环是建立在“变”的基础之上,即变化是比循环更基本的准则。因此,周而复始的循化并不是简单的重复,“终则有始

6、”说的是终点之后一个新的开始;四时仍是四时,但春夏秋冬却是新的春夏秋冬。近代中国人接受进化论之后,对这类貌似循环论的观念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里面有相当深邃的道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古人关于时间和变易的基本论述,最集中地表现在《易经》一书之中。王弼所说“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周易略例》);既是对《易经》基本精神的简明概括,也最能表现古人对于自然的态度。那有序而常变的“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在充分承认天道以变为恒而四时有序的背景下,人的行为就应当“与时偕行”,既不失时也不逾时

7、,尽可能“与四时合其序”(《乾·文言》),同时也要“适时之变”。  对古人而言,天人是相通的。把观察到的天象描述出来,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要辨析其与人世的关联。故“恒”卦的彖辞又说:“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苏东坡进而解释说:“照”的虽是日月,“运之者天也”。以“日月之运、四时之变”来说明“恒久不已之道”,是“明其未穷而变”。故“寒暑之际,人安之。如待其穷而后变,则生物无类矣”。圣人“观其所恒,而天下万物之情可见矣”。  二、天道与人世  以天人相通为基础,中国农耕文

8、化的核心是认识到并明确承认自然资源和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主张温饱层面的“寡欲”,在此基础上实行仁义;而并不非常强调“开发”,反而把很多这类行为视为人(个体的和群体的)“多欲”的表现。在承认人在面对自然时能力有限的基础上,古人又充分认识到人的潜能是相当强大的(不论性善性恶)。人一旦“多欲”,采取进攻性的举措,触及的方面可能是很多的,在态度上甚或可以说是无限多的,包括自然,也包括人本身,最后可能危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因此,从天子到庶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