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有因果》PPT课件

《罪有因果》PPT课件

ID:39060800

大小:463.80 KB

页数:79页

时间:2019-06-24

《罪有因果》PPT课件_第1页
《罪有因果》PPT课件_第2页
《罪有因果》PPT课件_第3页
《罪有因果》PPT课件_第4页
《罪有因果》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罪有因果》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鬼神附体?原罪?意志自由?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第三讲罪有因果3/A犯罪心理犯罪行为模式的学习过程犯罪人格。如:被告人代某捂住一妇女的嘴强行脱下其裤子,并掀起衣服猛咬其左乳房,终因阴茎不能勃起而强奸未逞。为此,被告人代云北非常恼怒,将右手数次插入该妇女的阴道至腹腔,掏出肝、胃、肠、脾、胰腺等脏器,致该妇女当场死亡。个体的道德发展过程与犯罪家庭、就业、婚姻等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智力、认知、自控力、态度、价值观、人际关系的影响暴力攻击的心理学解释精神障碍对犯罪的影响性变态与性犯罪的关系犯罪心理的司法干预(杀

2、人犯指认现场案)犯罪人的矫正和治疗规律,等等。母爱剥夺论44名小偷中的17名在出生后的头5年中与母亲分离长达6个月以上。而在对照组中(44名),只有2人具有这种母爱剥夺的经历。这17人中的14人,表现出严重的、特殊的人格倾向,缺乏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按照该项研究,个体在出生后的头几年中没有得到母亲或母亲般的爱,就会形成一种叫做“无感情性格”,这样的少年实施违法犯罪时手段特别恶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人格构成:本我(id),是人格中潜在、原始的本能部分。本我受快乐原则支配,要求立即满足肉体需要。自我(ego),

3、是人格中现实化的自我,受现实原则的支配。最后是超我(super-ego),是人格中道德化的自我,受唯善原则的支配,类似于良心。其作用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人格发展的阶段人格发展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第三阶段,是形成超我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三个阶段中发展受阻,就会出现固着或倒退现象,就会出现“恋母情结”(oedipuscomplex)。恋母情结实际上是个体幼年时期潜意识中存在的亲近异性亲长排斥同性亲长的一种本能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一方面驱使个体实施异常行为(弑父妻母),另一方面又在超我的作用下使个体体

4、验到深深的罪恶感。于是,或者是异常倾向外化为社会不予接受的行为,或者是罪恶感导致个体对受到惩罚的追求以消除罪恶感,结果导致犯罪的发生。弗洛伊德的病例:一男子,幼年时曾在梦境中希望父亲早点死去。31岁时,父亲死亡,他为诅咒过父亲而感到悔恨内疚,潜意识中未解决好的“恋母情结”转化为强迫症,把杀父的冲动转移到其他人身上,最后因为害怕自己这种难以克制的意念而不敢出门。按照弗洛伊德学说,许多犯罪都根植于人性自身。个体成年后的变态或犯罪,都可以由这些人性中固有的因素进行解释。危险心理危险人格反社会人格犯罪人格缺陷人格危险心

5、结危险意结危险知结危险情结危险心结危险意结:山西阳泉案、马加爵案。危险知结:道观血案、安徽杀妻女案(生男孩问题)。危险情结:赵承熙、杨新海(与饭店女服务员)3/B犯罪规律犯罪学所以出现,人们就开始探索犯罪原因:前犯罪学时期(1764以前):鬼神决定论(原罪说)、自由意志论犯罪学产生初期(1764——1876):批判封建刑法的残酷性,“理性人”的犯罪解释论。刑法改革:轻刑化、人道主义、罪刑法定、平等、均衡科学犯罪学时期(1876——):轻刑化仍然没有成功控制犯罪率。于是,在达尔文主义、社会统计学,特别是孔德哲学的

6、影响下,出现了实证犯罪学。酷刑重法和轻刑人道似乎都不能有效制止犯罪,于是,到底该如何解释犯罪?人为什么会犯罪?社会为什么总会有人去犯罪?人们认为,犯罪学其实就是犯罪原因学,希望发现犯罪规律。什么是规律?鸡鸣与日出的相关性,是不是规律?789月风化犯罪率上升,是不是规律?暴力、偷窃、欺诈与体型的关联,是不是规律?染色体异常者的攻击性强,是不是规律?多半贪官出身贫寒,是不是规律?每个成功的贪官身边都有若干情妇,是不是规律?……两种学说:因果说;概率说。因果说:犯罪学就是犯罪原因学1、犯罪的因果关系的必然性、确定性—

7、—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个体内因素?个体外因素?……2、犯罪的因果关系的演绎性:犯罪原因应当是生活世界中诸多因果关系中的一种,因此,犯罪原因理论也往往是从众多公理中演绎出来的命题。脑容量低的动物进化地位较低小头畸形的罪犯脑容量较低所以小头畸形的罪犯的进化地位较低3、犯罪解释论的抽象性、思辨性。贝卡里亚的功利主义犯罪解释论、经济人假设:犯罪是人们趋利避害、驱苦求乐、得失计算的必然结果。美国学者贝克尔认为,人之所以犯罪,并不是因为他的基本动机与别人的不同,而是因为他从成本收益的分析中得出了与别

8、人不同的结论。贝克尔用数学模型描述犯罪的产生规律——五个基本变量:①定罪的可能性;②判定有罪后的惩罚;③从事合法与其他非法活动可得到的收入;④逃避逮捕的机会;⑤违法意愿。因果说的缺陷首先,规律也可能以事物之间的或然性关系表现出来:如果下雪,盗窃会比较少,但不是绝对的。第二,规律也可能来自大量的经验归纳:第三,更重要的是,由演绎而来的确定的因果解释论都是无需检验的。而未经检验和证实的犯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