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046931
大小:663.81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6-24
《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胡明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胡明杨(1925.3~2011.6)目录一、人物简介二、生平经历三、成就贡献四、人物评价五、学术著作当代语言学家,浙江省海盐通园人。1948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主修西洋文学,副修中文。1952年到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教研室任教,同时开始译介国外语言学论著及汉语研究工作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主任兼语文教研室主任,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北京市语言学会常务副会长。人物简介生平经历1944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主修西洋文学,副修中文;1948年毕业,获文学
2、学士学位。在大学期间,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蒋反美学生运动。1949年2月至5月,在南京苏联驻华大使馆新闻处工作。南京解放后,到南京军管会外侨事务处工作;到职后由外侨事务处处长黄华派往镇江前线“紫石英”谈判小组担任翻译,参加中英关于“紫石英”号的谈判;谈判结束后回外侨事务处社团组工作。1950年2月,调北京外交部秘书处编译科担任外交翻译工作。生平经历1952年7月,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外国语教研室从事英语教学,不久任英语教研组副组长;1955年转入新闻系外国语教研室,任英文组组长。在吴玉章校长的支持下,在我国语
3、言学界的一代宗师吕叔湘先生的指导下,很快进入语言学界并出席全国性学术会议,参与语言学界重大活动。自1955年起,开始在《中国语文》等学术刊物上发表汉语方言、语言学、汉语语法等方面的论文。1972-1978年,转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当时隶属北京师范大学)工作,从事中国和俄罗斯关系史以及明清西方天主教来华传教士活动的研究生平经历1984年11月,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到英国杜伦大学、伦敦百科大学、布列斯托大学以及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东方语言研究所进行访问并讲学。1985年,受教育部指派,参加“中美杰出学者交流计划”,应美国
4、全国科学院邀请,到美国哈佛大学等9所大学讲学。1986年5月,任中国人民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筹备组组长,中心成立后曾主持中心工作,该中心改为对外语言文化学院后任名誉院长。1987年,受教育部指派,任中国语言学家代表团团长,赴德国柏林参加第14届国际语言学家大会。生平经历1990年离休后,继续从事语言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的工作自1980年北京市语言学会成立起,相继担任北京市语言学会常务副会长(1980-1997)、会长(1997-2000)、名誉会长(2000-2011)。1986-1989年任北京市语言理论研究会会长;
5、1992-1996年任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1991-1998年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此外,还担任武汉华中理工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以及其他单位多种学术职务。成就贡献1.现代汉语方面的成就2.汉语语法方面的成就3.汉语语音史方面的成就4.词典学方面的成就1.现代汉语方面的成就在汉语方言和普通话的研究方面,他写有《海盐通园方言的代词》(1957年)、《海盐通园方言中变调群的语法意义》(1958年)、《上海话一百年来的若干变化》(1978年)、《三百五
6、十年前苏州带吴语的一斑》(1981年)、《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1981年)、《关于北京话语音、词汇的五项调查》(1983年)等主要论文及专著《北京话初探》。2.汉语语法方面的成就在汉语语法的研究方面,胡明扬写有两篇讨论性的论文:《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1958年)、《关于汉语词类》(1956年)。3.汉语语音史方面的成就在汉语语音史方面,胡明扬发表了《〈老乞大谚解〉和〈朴通事谚解〉中所见的汉语、朝鲜语对音》(1963年)、《〈老乞大谚解〉和〈朴通事谚解〉中所见的〈通考〉对音》(1980年)两篇论文。4.词典学方
7、面的成就在词典学方面,由胡明扬主持编写并通改的《词典学概论》(1982年),是国内第一部词典学研究著作,目前在国内还未见有同类著作。该书与国外同类著作不同之处在于:考察了国内近几十年来词典编纂的实际经验,内容包括单语语文词典的资料、选词、注音、释义,双语语文词典的资料和蓝本,词条的组织以及词条的体例、编排法等。因此,对我国的词典学研究和词典编纂工作有参考的作用。胡明扬所写的《说“打”》一文,仿照《牛津英语词典》的体例,分析了从东汉到现代“打”字的字形、字音、字义的演变,引例一干多条,义项一百多个,实际上是一条汉语历史
8、大词典的词条。人物评价俯首甘为孺子牛学海无涯苦作舟海纳百川,虚怀若谷俯首甘为孺子牛先生博览群书,涉猎广泛,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少年时代就已经萌发了对国学的热爱。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先生认识到: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不是出路,与时俱进、去粗取精才是良策。先生积极学习不同于文言文的现代文体和创作方式,高中时代就在上海报刊上发表了系列散文和新诗,开始崭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