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045067
大小:3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24
《认识三角形自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自评《三角形三边关系》首先感谢市教研中心潘老师给了我这样一个研究展示的机会,这节课是我们数学团队同研的结果,由于个人水平的原因,没有把大家预设中的精彩演绎出来,《三角形三边关系》是青岛版教材四年级上册81页第五单元第二个信息窗的内容。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意图。一、解读教材:首先谈一下对教材的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青岛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三角形”中的一课时,该课时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
2、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教学中的重点。二、分析学情这部分内容主要在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其他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并且在三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四、设计理念:有人把学生的研究学习比喻成“挖井”,先画出一个圈,然后顺着这个圈,逐步的将井挖深。
3、我觉得这很形象,本课教学中:如何找准学生探究的起点,设计合理探究的台阶,让学生一步步深入下去呢?这些既构成了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是教学中可以挖掘的资源,处理好这些问题,将会使学生经历更为有效的探究活动,积累更为宝贵的数学活动经验,积淀基本的数学思想。基于上面的思考,首先我们把“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定位为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所谓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并把“为什么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作为了一个知识的拓展。四、解读教学环节接下来,我想谈一下教学环节的设计:这节课主要设计了“质疑”“探究”“拓展”“回顾”四个环节的教学过程设计:质疑:一开始让学生随意拼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在操作中
4、既复习了三角形的概念,又使学生在操作中产生思维冲突,“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以此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探究:为什么不能拼成三角形呢?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以此作为学生探究的起点。探究一:猜想是新课标数学教学的要求,是探究活动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既是本节课走向成功的一个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起点。对于“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我就尝试以此为基点:根据不能拼成三角形的这种情况去猜想,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探究二:有了上面的猜想,学生就对三角形的三边探究显得有些蠢蠢欲动
5、,顺着学生这种思维的轨迹,我就顺水推舟“小组内根据每个同学围成的三角形,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学生能很轻易的总结出“只要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探究三: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的思维往往是不够严谨的,他们凭借直观发现:由于两条线段长度太短,不能围成三角形,而只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怎样才能让学生摆脱根深蒂固的只要两条边与第三边相比的思维定式的束缚?成为本节课令许多人头疼的问题,经过多次尝试,“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思路让我看到了柳暗花明:由于受研究视角所限,学生想不到要考虑三组数据,才能得出结论。就在学生刚刚品尝了成功的喜悦之后,老师一个小小的“转动”不但激发起
6、学生探究、解决该问题的强烈欲望,还让学生认识到研究中要“换一个角度的思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严谨习惯。这样整个探究过程一波三折,层层推进,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操作、多角度思考,让他们在举例、观察、探究、猜想、验证的过程中,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清晰得建构起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整体认知。在活动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严谨习惯及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合作习惯。拓展:拓展环节,是在集体探究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之后,做为一种数学拓展,一起探究其中的原因。“为什么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通过“选到海边的路”这道练习进行了拓展延
7、伸。这道练习承载了三点意图:第一:巩固本课所学,第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三角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二:由此题将学生的视角拉回三年级上册中的“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中,通过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联系思考,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使学生始终沉浸在一种浓厚的探索氛围之中,他们被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所深深吸引。回顾梳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方法才能举一反三,真正做到触类旁通。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让学生静静的回顾这节课的学习历程“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