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001508
大小:15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23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判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平行线的判定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掌握平行线判定公理和第一个判定定理.2.会用判定公理及第一个判定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3.通过模型演示,即“运动—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判定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由判定公理推出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教具学具准备:三角板、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一种判定方法,根据所学看下面的
2、问题(出示课件).1、观察平行线的画法,注意角的变化。[板书]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一: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如图2所示,直线、被直线所截,如果 ,那么 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说说推理过程。最后课件演示。师:你能说出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由学生思考分析得: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板书]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图1 图2图33.如图3,直线 、 被直线 所截.(1)如果 ,那么 ,为什么?(2)如果 ,那么
3、,为什么? 学生分析回答,再要求学生写出符号推理过程,并板书. [板书]∵ (已知), (邻补角定义), ∴ (同角的补角相等).4.一个弯形管道 的拐角 , ,这时管道 、 平行吗? 提问: 题目中已知的两个角是什么位置关系角?学生回答:同旁内角.师:它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互补.师:这个问题就是知道同旁内角互补了,那么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的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师:请同学们看复习提问中的第3题,我们知道了 与 互补,那么 ,由此你还可以推出什么?根据什么?学生思考、回答,还可以推出
4、,这个推理的全过程 (已知), (邻补角定义),∴ (同角的补角相等).∴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思索后回答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学生语言不规范,注意纠正). 师:也就是说,我们又得到了一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我们把它简单说成: [板书]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师:请同学们思考,刚才我们由同旁内角互补,推导两条直线平行,除了上面的推理过程,有没有其他途径?怎样写推理格式? 学生:学生
5、思考,对照复习提问第3题的第2问很快地找到另一种途径,并在练习本上写出推理格式,找一个学生在原来黑板上的板书基础上完成. 三、巩固练习 师:有了这种判定方法,我们就可以由同旁内角互补,直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了,让我们回到复习提问的第4题,管道 、 平行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平行,因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师:下面我们一起应用这种判定方法再来研究一些题目(出示课件). 练习:1.如图1,量得,,可以判定,它的根据是什么? 图1 图2 2.如图2,已知, 与 互补,可以判定哪
6、两条直线平行? 与哪个角互补,可以判定直线 ? 例题讲解师:我们学习了三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在具体题目中如何选择应用它们来解决问题呢?下面我们看例题(出示课件).例 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 师:这个题目相当于文字题,解答时应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图3),同时为了叙述方便,还要在图形上标出需要的字母或符号.图3 (学生活动):学生分析题意,按所说画出相应的图形. 师:我们要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应先想什么?可以讨论. (学生活动):讨论后答出,先想学过哪些判定平行线的方法.
7、师:再看已知条件与哪一种方法的条件相同或有关,思考时注意图形,按老师所标直角符号,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后,踊跃回答. 教师给出规范的板书,答: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理由:如图3, , . ∵ , (已知), ∴ (垂直的定义).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师:这是两步推理,两个“∵”之间省略的一个“∴”,是什么内容? (学生活动):∵ (已证). 师:想一想,能不能利用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来说明 呢?图形中的符号怎样改动?模仿例题说出理由
8、 学生思考,并在练习本上写出理由,请两名同学到黑板上去做,形成板书:图4 理由:如图4, , .∵ , (已知),∴ (垂直的定义).∴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理由:如图5, , . ∵ , (已知),图5 ∴ (垂直的定义). ∴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强调】:一题多解,既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