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永远记着他——忆杨希枚先生

我们永远记着他——忆杨希枚先生

ID:38997733

大小:43.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6-23

我们永远记着他——忆杨希枚先生_第1页
我们永远记着他——忆杨希枚先生_第2页
我们永远记着他——忆杨希枚先生_第3页
我们永远记着他——忆杨希枚先生_第4页
我们永远记着他——忆杨希枚先生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们永远记着他——忆杨希枚先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我们永远记着他——忆杨希枚先生发布日期:2014-06-24原文刊于陈绍棣今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在庆祝所庆的时候,怎能不深切怀念各位笃实治学、谆谆诲人的前辈方家。已故的杨希枚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我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希枚先生是1993年驾鹤仙逝的,迄今已有11个多年头了。往事并不如烟,每一念及,其形象如在眼前,其声音如在耳畔,其为人治学的风采、忧国忧民的风范,恰似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在脑海。一我与希枚先生第一次见面,是在共和国经历一场大劫难后一个晴空万里、春光明媚的上午。在这之前,我拜读了他的《姓字古义析证》、《先秦

2、赐姓制度理论的商榷》、《<左传>因生以赐姓解与无骇卒故事的分析》等三篇论文,其独到的见解、翔实的材料、严格细致的考证,使我大为折服。我登门拜访他,是为了向他请教文化人类学的。他那时住在北京朝阳区劲松二区209楼的一个单元里,离我的住家不过百米,所以不一会就到了。我轻轻按了按门铃,门吱扭一声开了,杨先生笑容可掬地迎了出来。他中等身材,面容清秀,戴近视眼镜,身穿一身咖啡色的中式服装,脚踏一双布鞋,朴实谦和,平易近人。家人端上来一盘红焉焉的苹果,一盘黄澄澄的鸭梨和两杯清香的绿茶。热情的接待,使我如沐春风。在亲切温馨的氛围里,我俩倾心交谈起来。当谈到我的研究生导师张政烺先生时,他

3、微笑着说:“张先生是中国第一流学者,古文献、古文字、古器物全都精通,知识面广,学问扎实,对学生授业解惑,毫无保留,不像有的先生对学生还留一手,他的确是个好人啊!”此后他同我谈起学界的人,总是只谈成就、长处,不背后言短处和不足。他没有文人相轻的陋习,作为名家却没有一点架子,这在学界是不多见的,也是难能可贵的。接着,杨先生给我讲解文化人类学。他说:文化人类学是1901年美国人类学家霍姆斯创用的术语名称。它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以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和进化;比较分析各部落社会、各民族、各地区文化模式的异同;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和演变规律。主要研究人类的婚姻家庭、亲

4、属关系、宗教巫术、原始艺术、风俗习惯以及语言、心理等。我觉得他讲的深入浅出,又简明扼要,使我顿开茅塞,为之心明眼亮。他还指出:做研究工作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把问题削尖。他主张要有好奇心,要善于观察,要从各个角度去看问题;更要全面占有资料,最后才能解决问题,找到问题的所在。经过这样的努力,提出有创见的说法。他认为做学问不仅要多读书,勤思考,而且要作调查;无论论证还是铨释均必须十分小心,必须作到十分精确,这就是作为学者应毕生追求的科学精神。这使我受益非浅,终生难忘。此后我按照他的指导去做学问,使研究工作登上了新台阶。从这以后,我和希枚先生遂成为忘年之交和古史研究的同好

5、。我常通过电话,或到他寓所,向他请教古史问题,聆听他的教诲。后来,他乔迁新居,搬到紫竹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楼居住,离我住的地方远了,加以我怕耽误他黄金般的光阴,打断他宝贵的文思,去他那里少了,但我们还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记得1986年,我去看望他,他严肃地对我说,何新同志年纪不大,却涉猎广泛,才思敏捷,最近出了一本题为《诸神起源》的书,颇有分量,你不妨买一本看看。我推想这是先生用旁敲侧击的方法鞭策我。我那时年纪比何新大,但成果反不如何新多,听了先生的话,不禁为自己的愚钝而汗颜。几天后,我买到了《诸神起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6年第一版)。翻开目录,上有

6、“杨希枚序”和“自序”。在杨序中,希枚先生对《诸神起源》给予了较高而中肯的评价,称“这部书引用的材料包罗宏富”,“他归纳出他的中国神话演变规律说。在神话学的研究上这该说是一项大胆而极有趣味的尝试。”又“论述的广泛重要”,“提出了一些自成系统的新见解,使读者颇有如临沧海、极目无垠之感”,“必将引起治神话和上古史学者的注意”。杨先生扶植青年,提携后进,繁荣学术的良苦用心,跃然纸上。何新的自序有如下一段话:“在本书的写作中我曾得到历史学家杨希枚先生的许多帮助。希枚先生是八十年代初自海外归国的著名学者。他曾对中国古代的纹饰图徽作过深入的研究,有许多创获,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本书虽未

7、直接使用杨先生收集的这些资料,但从杨先生的方法——特别是他所倡导的以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中国上古史这一重要思想中,却得到了深刻的启发。(在国内史学诸学派中,杨先生的方法和思想自成一家。遗憾的是杨先生的一些主要著作,目前尚未在大陆出版。他所收集的大量资料也尚未得到整理、印行。因此国内学术界对杨先生的成就似了解不多。)杨先生慨然惠借和允许我使用他的未刊译稿《生与再生》,并且惠借了德尔维拉的《TheMicrationofSymbols》等书。这些外国人类学者的著作,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资比较的背景。……现在,当此书草成之际,是不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