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组方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中医组方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ID:38992869

大小:2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23

中医组方不传之秘在于剂量_第1页
中医组方不传之秘在于剂量_第2页
中医组方不传之秘在于剂量_第3页
中医组方不传之秘在于剂量_第4页
中医组方不传之秘在于剂量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组方不传之秘在于剂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组方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中医组方不传之秘密(剂量)中医方剂的比例非常奇妙,对六一散的药理研究,发现:除了六比一的比例外,其他的比例都效果不佳.1、六一散处方简单,是由滑石6份和甘草1份所组成,二是制法也简单,只是将l两味药研粉拌匀就可以了。滑石能解肌清热,滑窍行水而利湿,统治表里上下三焦。加入甘草泻火和中,便能清暑利湿.关键是他的比例的解释是:本方原名益元散,一名天水散,后人通称为六一散。既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这不是河图洛书中的数理嘛!太神奇了,也太奇妙了!(意思是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万物是由水形成的,地其数是六)2、

2、在学习伤寒论中的,我也听说,麻黄汤中的比例是,麻黄::=3:2:1,,最佳的效果就是这个比例郝万山老师的课程中也提到:在治疗一个脾虚腹胀的病人时,他的处方为厚姜半甘参汤,,后来他的老师指点他该方中的生姜和厚朴的量各是半斤而郝只用两片生姜是没有效果的开经方不是做菜按照经典方剂的比例重新开方后一剂而痊愈了问题是古人是如何得出这样的剂量比例的呢?大量的实践经验还是数术的推算?或者是特异功能的感知呢?经方就是经方,,剂量比例的重要性是个不传之秘密啊组方思路的探索之一(证药对应)在伤寒论中有六个方后附有加减:我仔细分析后发现,他们有个规律,,.

3、一、这可能是解开经典组方秘密的方法之一:一药对一证。比如:咳这个症状:有三个加减条文.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真武汤)咳者,去参姜枣,加五味子干姜(小青龙汤)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四逆散)很明显,当医圣看到患者有咳嗽的症状时,立药的思路很单纯,就是五味子干姜这对药.这个五味子是性酸,补肺的,干姜用来散寒.类似的条文,比如:凡是有呕吐现象症状的,仲景都用生姜来止呕,难怪后世称生姜是呕家的圣药凡是有小便不利的,都用茯苓来利水.但也有些症状用药有变化:如腹中痛:①用附子(四逆散);②用芍药(通脉四逆汤,小柴胡汤);③用人参(理中

4、丸),这个加减我现在无法破解。前三方的规律是:治疗腹中痛的思路中,三个方子中都用芍药,两个用附子,两个用柴胡.也就是芍药是解痛的必用药,但和其他两味中药的组合更能起到作用.现在我尝试用症状和方药对应的方法来解释一个方子: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他的症状条文是:胸满烦惊,小便不利,严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我想只要看到小便不利,方中必定有茯苓.胸满,烦是小柴胡汤的症状之一,严语是阳明内热的表现,用承气汤中的大黄.心惊用龙骨牡蛎和铅丹来处理,这可能是该方组成的思路吧.中医有句行话:见是证,.我认为可以增加一句见是证用是药

5、通过对伤寒论中六个方剂中加减法的分析,我们可以掌握最常见的几个药的特性,然后在以后经典方剂的组方分析时便有了一个很实在的分析思路.万物起点是一,中药方剂的起点可能就是每个药物自己的特有功效和对症.我准备等以后学习另一部经典的时候,把仲圣的其他加减方一起列表分析,以此做为方剂组方思路研究的起点.组方的秘密之三(脏腑补泻)用经典来解释经典也是研究经典的一种方式。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就是从黄帝内经的脏器法时论中得到的基本的性味补泻知识来解释方剂的组成规律。但是有两个困扰我持续使用该方法的问题:问题一:是黄帝内经的脏腑补泻内容和辅行诀的内容有出

6、入:相同部分是脏腑的补和关于肝的补泻是完全相同的。问题二:辅行诀中对药物的性味定义和现在流行的对某些药物的判定不同:比如,大黄被判定为味咸,而通常的判定是苦寒。定位不准确,对用这样的方法来研究组方思路是有极大的障碍的。我曾经用这样的办法对厥阴病篇提到的方剂做了以上的研究:发现这样的分析颇有些道理。而且很可能对揭开组方的秘密有极大的帮助!举例:当归四逆汤桂枝(辛热)细辛(辛热)当归(辛温)大枣(甘温)甘草(甘平)通草(甘平)芍药(酸寒)作为厥阴病的方剂,我们参考肝的补泻原则:肝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食甘以缓之。方剂中,三补,一泻,

7、三甘缓。完全符合以肝作为中心的补泻组方思路。当然,对本方剂的解读还要深入:条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本方针对的是肝血不足,肝气不足导致的手脚冷的症状。重用大枣当归来生血养肝,用桂枝汤通阳复脉。我准备以后针对泻心汤类再进行类似研究.中药之秘在于量中药不传之秘,在用量上。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因此,在确定用量时,应注意以下10种不同情况:1、体质不同:体质虚弱者,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差,用量过大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故宜酌情减量;体质壮实者,用量可稍大。2、病情不同:轻病下药过重,药力太过,反伤正气;重病下药过轻,则药

8、力不足,达不到治疗目的。3、性别不同:男性用药量可稍大一点;女性有月经、怀孕和哺乳等生理特点。故用药量宜小。4、年龄不同:一般情况下,10岁以上儿童,可用成人量的2/3;5—10岁,可用成人量的1/2;2—5岁,可用成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