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这样糟蹋中国传统文化——再评秋风的孔子观

不能这样糟蹋中国传统文化——再评秋风的孔子观

ID:38992142

大小:10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6-23

不能这样糟蹋中国传统文化——再评秋风的孔子观_第1页
不能这样糟蹋中国传统文化——再评秋风的孔子观_第2页
不能这样糟蹋中国传统文化——再评秋风的孔子观_第3页
不能这样糟蹋中国传统文化——再评秋风的孔子观_第4页
不能这样糟蹋中国传统文化——再评秋风的孔子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不能这样糟蹋中国传统文化——再评秋风的孔子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不能这样糟蹋中国传统文化——再评秋风的孔子观引入天命是不是可以成为制约君上的紧箍咒呢?董仲舒不能说完全没有约束君王胡作非为的意思,但主要内容是下要绝对服从上,全体要绝对服从君王。秦始皇肇始的中央集权宗法专制的政治制度,一直是前现代中国的基本制度。宰相与其他大臣的权力,皇帝可以随意收回,他们的生死荣辱,都取决于皇上的喜怒。天和上帝都是虚的,受不受实实在在的法律的约束,是法治社会和专制社会的分水岭。(向春/图)“自由的”西周是怎样打造出来的?为了塑造“自由的孔子”,秋风兄需要一个“自由的”西周。像魔术师一样,一个“自由的”封

2、建制的西周,果然在他笔下诞生。这个自由西周是怎样打造出来的?第一,混淆西周封建制与前此一千多年的社会差别。秋风兄断言:“有可信文字记载的尧舜时代至春秋,中国治理架构为封建制。”尧、舜、禹虽然文献有记载,但都是传说年代,至今没有找到充分的考古材料,而且商代以前,中国还没有文字。何来“有可信文字记载的尧舜时代”?直到传说中的夏代,大体上还是部落社会,国家顶多处于萌芽状态。秋风兄却一口咬定那就是封建年代!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论断,有证据吗?殷商、西周、春秋分别约生存了554、275、294年,一共历时约1130年,社会和政治制度

3、也有无法抹杀的差别。史学界的共识是:“周王朝的早期,根据一些可用的考古资料看,其物质文化大量保持着与商朝同样的成分。然而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是明显的。”主要变化之一是:“先周时期的许多部落单位的松散联合体,如今汇成一个紧密的大帝国。”王国维对西周新制特征的论断至今仍为史家认同:“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换句话说,中国封建制始于西周,而且是以等级和服从为特征的宗法封建制。不能将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的制度与西周相提并论,就是殷商的制度也有很大差别。第

4、二是对周公建立封建制度过程和性质的歪曲。秋风兄振振有词说:“周制的封建的君臣关系乃是一种契约性关系。君臣订立这个约的过程,一般被称为‘策名委质’,周王与诸侯建立关系的过程则被称为‘策命’。订约过程的核心是在宗庙中宣读一份确立双方权利-义务的文书。《尚书》所收《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康诰》,及后面几篇冠以“命”的文献,就是君臣订约的文书。”“在这样的君臣关系中,双方就不是绝对的上下尊卑关系,而具有伙伴、朋友的性质……周王明确地将诸侯称为‘友’、‘朋’。每个君与他的臣组成一个共同体,他们就本共同体的重大事务进行共同决策

5、,包括决定继嗣之君。”首先是时间上的错误。在殷商和西周建立初期,周公“制礼”——建立封建制度以前,君臣大义确实尚未真正确立,那些比较平等的称呼出现在这个时期。王国维早就指出,直至殷商“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周初亦然,于《牧誓》、《大诰》,皆称诸侯曰‘友邦君’,是君臣之分亦未全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本周之臣子……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武王逝世,按照殷商兄终弟及的制度,周公完全可以自己登基(一说周公已登基而传位给弟弟——

6、成王)。但是,为了稳定政治体制,周公确立了嫡子继承制,成为西周封建制度的一大特色。一再引起争斗的殷商嗣位制度被废除了;西周宗法封建制建立起来了,秋风兄说的挑选继位者的办法也终结了。至于“每个君与他的臣组成一个共同体,他们就本共同体的重大事务进行共同决策,包括决定继嗣之君”的梦幻本来有很大想象成分,此后更不见踪影。秋风兄说:“《尚书》所收《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康诰》,及后面几篇冠以‘命’的文献,就是君臣订约的文书”确实美妙。可惜,除《康诰》外,都是早有定论的伪书。用伪造的文书来证明自己的所谓新发现!一再引用伪书,已

7、经成了他的习惯。例如,秋风兄的新作:《你可能不知道的董仲舒》说得振振有词:“《泰誓中》篇简明地概括了天道宪政主义的基本框架:‘惟天惠民,惟辟奉天’。‘辟’就是君王……君王须敬畏上天。借助于天的权威,礼或者法律才具有压倒君王的权威,人民才有免于君王的意志之暴虐统治的可能性。”可是,《泰誓》是古文《尚书》中的一篇。从朱熹开始,就怀疑古文《尚书》是伪书,至清代经过阎若璩详细考证,遂成定案。第三个错误是拿春秋(公元前770——前476)的史料用于西周。秋风兄说:“君臣关系的相互性也决定了一个基本伦理原则:‘君臣以义而合’。《左传

8、·昭公十三年》记载了春秋时代一句谚语:‘臣一主二’,晋儒杜预注:‘言一臣必有二主,道不合,得去事他国’。”春秋时代列国分立,周王作为“共主”,虚有其名。那时出现“臣一主二”非常自然,与西周大一统局面下的君臣伦理完全不同,怎么能混为一谈呢?第四个错误是文献解释上的随意性。秋风兄说:“周代宗法制极大地不同于后世的宗族制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