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991943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23
《上课要专心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说课稿:上课要专心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生活·生命与安全》“呵护心灵”《上课要专心》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一、教材分析《上课要专心》是《生活·生命与安全》“呵护心灵”单元的内容。本课与第9、10、11、12、13课组成学习单元,同属“呵护心灵”。本课是小学一年级的起始层次,主要是让学生直观系统地了解专心听课的主要表现;体会反思专心、不专心听课所产生的不同结果,体验由此带来的不同心情。是对学习的初步认识和初步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步养成专心听课的习惯。二、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属于低年级学
2、生好奇心强、喜欢表现自己和收到表扬,但自控能力差,精神不易集中且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专心的时间较短。而上课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非常重要,如果学生不能从小培养的好习惯,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妨碍学生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因而,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十分必要。三、教学目标6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一年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知道上课用眼,用耳,用脑的重要,初步学会专心听讲的方法。2、 能力目标:帮助学生初步养成专心听课的习惯。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反思专心、不专心听课所产生
3、的不同结果,体验由此带来的不同心情。四、教学重、难点本着小学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专心的时间较短。教学中要向学生渗透自控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的好方法。五、说教法根据对教材以及学情的分析我的教学设计中主要以训练学生的专心能力的小游戏为主要线索连接◆心理聚焦◆心灵视窗◆心海起航等上课主要内容。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2、活动探究法
4、6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六、学法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七、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1、导入新课:(3—5分钟)游戏“抓手指”导入新课。让学生体会专心
5、。引导学生思考说说我们在上课都该怎么做。2、讲授新课:(30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以及用游戏作导向的手段。让学生生动地感知“专心”和不专心所带来的不同感受,把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让学生辨别并评价发生在别人身上“好的”以及“坏的”6上课习惯,引发学生对自身专心、不专心听课的行为作出反思,引导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上课习惯。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通过课堂小结,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6、;简单扼要的本堂课得出的结论:上课该做到:用眼、用耳、用大脑,上课专心学习好。学会“聪明”。并引导学生将它们变成实际行动。4、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板书:眼睛注意看、耳朵注意听、脑子跟着想、精神要集中5、布置作业填写卡片:书38页。“上课的时候,你是怎样做的?表现、结果、心情”【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材内容游戏化、生动化。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一)运用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亲身体验6学生每天都
7、在上课,平时上课会被要求上课要专心,也有上课要专心的潜在意识。但是大多不知道怎样才是专心上课,不知道专心上课、不专心上课所带来的不同体会。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学生游戏中亲身体验,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思考怎样才算专心上课,并初步将他培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之一。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思维定势让学生自主辨别好的上课习惯,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
8、发展。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结束: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一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