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重难点的突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学校:尧都区实验小学姓名:杨爱连《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一 )教材简介:《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2、过程与方法: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任务导学单上的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四)课前准备 :自制ppt课件 、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导学单(五)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1、通过上
3、节课的学习,,我们随着季羡林先生游览了德国城市哥廷根,知道了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哪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略)42、同学们说的真好!作者季羡林先生被德国人爱花的精神所打动了,课文中有两句话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这种异国风情的赞叹,就是-——(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二、品读课文,感悟境界: (一)品读“奇丽的景色”。 1、“我”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赞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中体现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
4、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想想“丽”在哪里,“奇”在何处。哪个小组来给大家汇报交流?这个小组和我们一起交流了德国的奇丽景色,他们的汇报很精彩,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谢谢他们。请大家想象一下,在你眼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一定是大家都特别向往的,花多得成团,各色鲜花怒放的美丽景象.我们一起去欣赏这奇丽的景色:播放图片。看了这组图片,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多么美的异国风光,你能把这段话背下来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谁背下来就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二)体会“奇特的民族”。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
5、,文中从哪些句子让我们体会到民族的奇特呢?请大家接着交流。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1、课文中,作者用了两句简洁的话来概括自己看到的情景,请找出来。(学生自主学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无论是高声朗读还是轻声细读,或是静静默读,通过自己的画、思、议、读解决问题。)2、含义深刻的句子,给人以思考启迪,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接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三:领会表达方法,积累语言1、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要领悟比较突出的表达方法4。养花是件平凡的小事,但作者通过写“花美”和德国人民种花习俗的特别来赞美德国
6、人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美;通过写德国人民一代又一代传承这种爱花、养花的习俗,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来赞美德国民族精神的伟大,这种写作方法就叫——(板书:以小见大)2、这篇课文描写奇丽景象的句子,写的既具体又生动,让我们体验到了语言描写带来的美。摘抄优美语句,请试着默写,不会的也可以抄写.。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深深打动了季先生,他深深陶醉了,仿佛进入梦中这是怎样的梦啊——(接读: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需要同学们读季先生的作
7、品,了解他的心境。有一本书等待着你们去把它翻启,这本书的书名是《德国印象》。此书为季羡林的回忆录,那里有动荡的岁月,沧桑的世事,难忘的师恩,诚挚的友情,质朴的语言,灵动的智慧,在那里你还能找到这篇课文背后的故事,课下,同学们读读这本书就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了解。五:板书设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姹紫嫣红 花团锦簇 多么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 自己的花让别人看 我为人人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评议:整堂课都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导学单为抓手,学生自主交流为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起到了引领课堂
8、的作用。课堂上学生与文本展开自主的对话交流,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对文本内涵起到了好的诠释作用。“以学定教”架构课堂,凸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