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958785
大小:1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22
《踝部骨折病人的护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踝部骨折病人的护理一、定义以局部肿胀严重,有瘀血斑,剧痛和压痛为主要表现的胫、腓骨下端和距骨组成的踝关节部的骨折。二、临床表现1、局部疼痛、肿胀甚至有水泡;广泛性瘀斑,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2、局部压痛明显,可检查出骨擦音。3、活动踝关节时,受伤部位疼痛加剧。4、功能受限。三、护理诊断1、疼痛:与骨折有关。2、焦虑/恐惧:与疼痛、长期卧床及担忧预后有关。3、有感染的危险:与皮肤受损、开放性骨折及内固定有关。4、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骨折后躯体活动受限有关。5、潜在并发症:脂肪栓塞、骨筋膜室综合征、坠积性肺炎、骨化性肌炎、创伤性
2、关节炎、缺血性骨坏死、缺血性肌痉挛四、观察要点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开放性骨折、骨折合并小腿皮肤撕脱伤和其他合并伤病人。发现病人面色苍白、口唇紫绀、血压下降等休克征象时,应立即投入抢救,输血、输液、输氧等。2、密切观察患肢远端血液循环、感觉、运动、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情况,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肿胀情况,警惕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腓总神经损伤及小腿骨筋膜间区综合征,发现肢体远端动脉搏动触及不清、肢端发凉,感觉迟钝、肿胀严重、皮肤颜色改变,应立即通知医生,做出紧急处理。五、护理措施1、伤后早期踝关节制动,以免影响
3、骨折稳定。2、体位护理:骨折或术后1周内宜取平卧位,卧硬垫床,抬高患肢,稍高于心脏水平,肿胀消退后可根据患者需要取半坐卧位或坐位,患肢抬高15°~30°并保持中立位,健肢及其他重物不可压迫患肢,注意观察患者体位、角度的变化,如发现异常应及时纠正,防止患肢畸形愈合。3、密切监测病情及患肢肿胀和皮肤情况;4、一般骨折整复固定麻醉消退后,对肿胀足背进行按摩,并鼓励患者主动活动足趾,自我锻炼踝背伸蹬腿和踝背伸膝关节伸屈,抬举等活动。六、健康教育1、心理指导做好心理护理伤,病人易产生恐惧焦虑和烦躁。应向病人解释,让其了解病情,配合治疗护理
4、和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2、饮食指导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等饮食。3、出院指导(1)定期到医院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确定解除内外固定的时间。(2)2~3个月后拍片复查。或复诊时间遵从医嘱,请按时复诊。(3)若骨折已骨性愈合,可酌情使用单拐而后弃拐行走。4、健康促进(1)双踝骨折从第2周起,可以加大踝关节自主活动范围,并辅助以被动活动。被动活动时,只能做背伸及跖屈活动,不能旋转及翻转。(2)2周后患者可扶拐下地轻负重步行,三踝骨折对上述活动步骤可稍晚1周,使残余的轻微错位随距骨的活动摩擦而恢复,可通过收缩肌肉尽早消除肿胀,
5、从而减少并发症。(3)踝关节骨折复位固定器固定者,在麻醉消失后,即指导患者做踝关节跖背屈功能锻炼。大块后踝骨折未固定者,跖屈幅度不可过大,以防距骨压迫使后踝骨折错位。术后1周无疼痛反应,针孔干燥,双踝骨折和后踝骨折不足关节1/4的三踝骨折患者,可下地负重活动,以促使患者快速康复。(4)骨折愈合去固定后,可做摇足旋转、斜坡练步、站立屈膝背伸和下蹲背伸等踝关节的自主锻炼,再逐步练习行走。(5)骨折愈合后期,在外用展筋酊按摩,中药熏洗踝部的基础上配合捏摆松筋,牵扯抖动等方法以理筋通络。并可采用推足背伸、按压跖屈、牵拉旋转、牵扯伸屈等手
6、法活动,以加快关节能恢复,预防踝关节僵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