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苏小小墓》

简析《苏小小墓》

ID:38958558

大小:15.89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22

简析《苏小小墓》_第1页
简析《苏小小墓》_第2页
简析《苏小小墓》_第3页
资源描述:

《简析《苏小小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苏小小墓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李贺,诗鬼之称已经遍传神州,而这首诗可谓是其鬼诗的代表作之一。虽然这能否称之为诗有待商榷,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了解。看一首诗,首先看它的标题。题目是《苏小小墓》,不言而喻是一首吊古怀人之作。作者追悼的对象就是苏小小。苏小小是谁呢?史料没有记载,大家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里选取切合本诗题意的说法:相传苏小小玲珑秀美,气韵非常,是南齐时期钱塘一带有名的诗妓。她对一位落魄贫穷但才华横溢的书生一见钟情,并不惜千金资助他参加应考。后来书生高

2、中,苏小小满心欢喜地等待他回来迎娶自己,可是负心的书生终究没有回来,最后苏小小因此伤心绝望,终日抑郁,年仅十九岁就香消玉损。后来人们为了祭奠她就在杭州西湖西冷桥畔给她立了一个墓碑。这一段凄美无比的事情就一直被后代的文人墨客所称道,李贺也自然是其中一个。介绍了主人公,接下来就分析诗歌本身了。“幽兰露,如啼眼”一个“幽”字,感觉立变。兰草本是香气扑鼻,是屈原等骚人情思的寄托,这里却用一个“幽”字来形容兰草,为的就是突出一种阴森,昏暗的气氛,同时也十分切合当时凭吊时的场景。露水自古形容也很多,而李贺以眼相喻,实在是绝妙。哭泣的眼睛本不好形容,这里用“幽兰露”,一个眼睛里充满怨恨和

3、凄苦又饱含泪水的鬼魂形象瞬间活灵活现。“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如今已经没有任何东西来与你相连,你坟前在风中瑟瑟发抖的烟花,我也不忍心剪下来送给你。李贺对此也表示深深的无奈与叹息,一个“无物”,一个“不堪”,充满了一个文人墨客所包含的道义良知。接下来四句,显然是作者自己的想象。在他眼里,他希望苏小小的茵褥能是碧绿的青草,怕被太阳晒伤,就到松树下休息,就好像她生前出门的伞盖。风,就是她的衣服,飘渺无际。水,就是她的配饰,泠泠作响。一个在山水间飘荡,在自然间嬉戏的少女形象就此油然而生。细看这四句,其实更有一份李贺的美好祝愿。如此生活场景可谓绝妙,而死后的如此情景与生前对比,更

4、显出苏小小身世的凄苦和令人心伤,如此就更加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而紧接着,“油壁车,夕相待”瞬间把全诗的情感拉入一个低谷。诗人左顾右盼,看见她生前乘坐的油壁车,空空如也,孤单地站在寒风中。也许这辆车,在苏小小生前是多么热闹,寄托了多少文人墨客和她之间的美好感情,而如今却一切子虚乌有。“夕相待”这句是写每当傍晚时分,油壁车仿佛还依然在等待着苏小小去赴“西陵松柏下”的幽会。看似写车,实则写人。今夕巨大的落差,给全诗笼罩了一种由内而外的凄凉。作者睹物思人却物是人非,写车苦等,更是写对于苏小小的死的无限同情与悲伤。“冷翠烛,劳光彩”则更是凄凉。看似诗人是在指责蜡烛,实则是作者对于“

5、油壁车,夕相待”的进一步嗟叹。翠烛原为情人相会而设。有情人不能如约相会,翠烛就如同虚设。有烛而无人,更显出一片凄凉景象。“翠烛”写出鬼火的光色,加一“冷”字,更符合凭吊的心情和环境。“光彩”是指“翠烛”发出的光焰,说“劳光彩”,则蕴涵着人物无限哀伤的感叹。期会难成,希望成灰,翠烛白白地在那里发光,徒费光彩而一无所用。用景物描写来渲染哀怨的气氛,同时也烘托出人物孤寂幽冷的心境,把那种怅惘空虚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以忧伤凄惨的笔调结尾:“西陵下,风吹雨”。这是古诗中常用的以景结情的方法,我认为也是对于本诗最好的结尾方式。作者若是空自叹息,高呼“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6、,如此结句,未免显得过于幼稚。西冷桥畔,诗人站在在凄风苦雨中,感叹着一个凄美又短暂的梦,自己同时也惶惶不知所措。一个阴森凄凉,鬼风瑟瑟的昏暗凭吊场景,是全诗的描写核心,也是苏小小本身这个凄美的梦的最好载体。诗人很好的抓住了这一点,让全诗在结尾有了质的升华。全诗没有一句直接描写诗人的内心感受,但却句句在写诗人内心的感受。这种写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一切尽在不言中。李贺完全已经与苏小小一体化,犹若“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满腔的激愤和哀怨全部倾注于“油壁车”,“冷翠烛”以及“西陵下”这一切的景物中。这种写作手法,实在是高明。另外,本诗一反常态,以大量三字句作为诗歌骨

7、架,我想也是和本诗想表达的主题有关。短句,更加铿锵有力,适合强烈抒发情感。特别像“冷翠烛,劳光彩”这种句子,要是改写成“冷翠烛犹劳光彩”的七言,韵味不言而喻大减。所以,李贺在这首诗里的匠心独运,从字里行间可见一斑。也正是他的精心构思,使得苏小小这个人物形象深深烙印在读者心中,从而与他一起感受这种对于苏小小的无限同情悲伤与无奈。个人认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李贺写这首诗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