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阿房宫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阿房宫赋唐杜牧【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历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勋元外郎,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诗文兼擅,是晚唐著名作家。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在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关心国
2、事,忧国忧民,希望恢复昔日唐帝国的繁荣和昌盛的局面。他在文学上有比较进步的见解,认为文章应为事而作,不应无病呻吟。因此他的不少诗文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杜牧创作中诗歌最著名,他与同时代的另一杰出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诗歌豪爽清丽,自成风格。七言绝句尤为后人传诵。【译文】清明节正是细雨纷飞的时候,路上行人也因伤感而失魂落魄,请问什么地方有卖酒的?只见牧童指着远处开满杏花的村庄。【欣赏】四月清明,正是多雨的春天,纷飞的细雨本来就容易勾起人愁,加上清明又是祭扫祖坟的日子,更让人因为怀念,而有断肠般的愁绪,在这种追思的
3、情感下,当然会兴起借酒浇愁的念头,诗人打听酒家的地点,不也是基于这种动机吗?然而牧童伸手一指,却把我们带进了另一番意境,使人陷入层层的深思中。这首游子伤感的诗,写来婉转、动人,也让我们感觉到一股化不开的哀伤。【注释】秦淮:河名,源出江苏省溧水县,贯穿南京市。商女:卖唱的歌女。后庭花:歌曲名,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曲,后人称亡国之音。【译文】烟雾笼罩着凄寒的水面,月光照着沙岸,今夜我的船就停在靠近酒家的秦淮河边。歌女犹不知亡国的可悲,隔着秦淮河还唱着「玉树后庭花」呢!【欣赏】这是一首带有讽诫意味的诗,诗人在夜晚泊舟秦淮河畔,看到六朝金粉的金
4、陵浮华奢靡、热闹非凡,感慨之余,写下此篇。秦淮河上一片烟雾,和吵嘈的对岸形成强烈的对比,也显示出河水的无情,因为多少年来,它始终潺潺流着,而世间却屡换朝代,如今它又看到河岸上的醉生梦死,怎不令人叹息?在国步惟艰的时刻,大家应该团结图强,然而这些达官贵人却饮酒作乐,听歌女唱着靡靡之音,难道想蹈陈后主的覆辙吗?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几首诗歌的作者是晚唐时期的诗人杜牧。从这几首诗歌中我们约略可以知道:杜牧善于将个人对国家和民
5、族命运的关切熔铸于诗情画意之中。他的诗歌作品与晚唐气象紧密结合,同样也体现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精神。“阿房宫”的“阿房”旧读“ēpáng”,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赋”作为一种文体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赋的特点:1)用词:辞藻华丽。2)修辞:渲染夸张,多用比喻、排比、对偶等3)讲究声韵的美4)内容上:咏物说理,通过山水、风物、鸟兽、等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尾议论,寄托讽喻儿子:“爸爸,老师今天讲了火烧阿房宫。”父亲:“谁烧的?”儿子:“项羽。”父亲:
6、“抓起来了吗?”火烧阿房宫现代幽默令人深思?◆盛怒之下,督学写了封呈文给教育局局长,禀明原委。不久,收到局长复函说:“烧掉就算了,再拔经费重建阿房宫。”督学巡校◆督学到校巡视,与学生交谈间随口问道:“你知道阿房宫是谁烧的吗?”◆学生一脸惶恐,连声说:“不是我烧的,不是我烧的!”◆督学啼笑皆非,向校长指责:“贵校的学生国文程度低落,居然说阿房宫不是他烧的。”◆校长平静地说:“本校学生一向诚实,既然他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阿旁宫图根据历史记载,阿房宫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里面道路纵横交错,宫殿屋宇林立。其前殿东西长五
7、百步,南北宽五十丈,高达十数丈,可以容纳万人。而这,只是阿房宫的主体建筑。以此为中心与咸阳相连接,周围三百里内星罗棋布修建了二百七十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各个建筑之间有宽阔平整的道路或阁道相连接,直通到终南山下。修阿房宫用的全是珍贵木料和质地优良的石料,参加修建的工役有七十万人之多。这些材料从千里之外的蜀地(四川)和荆地(湖北)远道运来。那时交通落后,全靠人拉马驮,其艰巨非同一般。当时有运石工人编的歌唱道:“千男呼哟万男喊,巨石大如山。渭水河啊甘泉口,石落水断流。”古代写意《阿旁宫》某一日,秦始皇忽然觉得咸阳的人多,先王的宫殿太小,于是就要再造一
8、个宫殿。大臣问造在哪里,秦始皇操陕西方言说:“阿房”。阿房并不是一个实际地名,它的意思是“近旁”、“旁边”。听了秦始皇的话,大臣们就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