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934780
大小:24.59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6-21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调研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调研报告 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研究现代农业发展问题,将对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推二三产业发展以实现国家现代化发挥重要作用。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流转缓慢制约规模经营 现代农业必须实现规模化,规模化就需要开展土地流转。当前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家庭承包经营,导致耕地利用细碎化,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很难实现。以南阳市为例,农用地面积202.7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99.2万公顷,因为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93公顷,土地细
2、碎程度极高。同时,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产权不清晰等现实情况下,视土地为“命根子”的多数农户,对土地流转存在疑虑,甚至部分农户已经进城打工,宁可耕地撂荒也不愿长期流转土地。此外,也存在一些土地流转中的纠纷等等。多种因素的叠加,使得当前土地流转不能满足规模化经营的需求。 (二)产业化水平不高,带动能力弱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产业化水平的高低。虽然我国每年都涌现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大而不强的本质没有改变,农业经营仍以中小企业、村、户层次为主,生产规模小、产业链条短,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加工转化率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农业产业化的中介组织也不够发达,龙头企业
3、、基地以及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不牢固,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三)组织化程度不高 现代农业需要高度的组织化。农业是弱质产业,单个农户小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要扭转这一不利局面,从组织结构上来说,需要多个农户联合起来加入合作组织,在此基础上促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销售模式、组织管理的现代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增加收入。目前,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存在组织松散、法律意识不足、风险防控机制弱、资金来源渠道窄、缺乏统一规范等问题,作用还相当有限。 (四)科技支撑薄弱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目前
4、农业科技支撑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不足30%,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农民大都外出打工,留下种地的群众被称为“38-61-99”部队,习惯于传统的种养模式,主动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意识不强导致一些高新技术成果难以推广运用。二是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而当下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普遍存在人员老化、流失,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我国每万名农业人口中农技人员不足10名。三是农业技术推广多侧重基础技术投入、农用具更新,在良种培育和大型机械应用上仍不足,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也不够。 (五)基础设
5、施建设滞后 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不能有效发挥重要作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此外,农村通村道路建设力度有待加大,原来修建的“村村通”道路通达范围有限,仅通到行政村村部或小学,加上建设标准低,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要通过三个“结合”来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一要把土地规模经营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优先支持土地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农业。二要把土地规模经营与建立非农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相结合
6、。着力发展二、三产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使离开土地的农民有钱可挣;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险功能,为土地出让者解决后顾之忧,放心流转土地。三要把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与尊重农民意愿相结合。坚决依法制止违背农民意愿、随意变更撤消流转合同的行为。 (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解决人的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进程,决定着农产品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能否真正满足农业发展阶段的要求。要把提升农业人口素质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政府部门、教育机构要做好农村适龄人口的教学培训,提高农村青少年的整体素质;
7、同时,定期开展农民技能培训。要重点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今后中国农业的从业主体,从组织形态看是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从个体形态看就是新型职业农民。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一要选好培育对象,重点面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合作社带头人等,发挥带头人作用;二要加强职业培训,以职教、农校、电大等国家教育体系为主体,以科研院所等农技服务体系为延伸,依托农业园区、企业、合作社等开展实训教学基地,满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