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摘要:张之洞(1837~1909)中国近代教育家、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他重视兴学育才,认为“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以储才为先”,在40多年的仕官生涯中,没有中断过兴学育才的教育活动。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纲领,强调“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极力提倡学习西学西政、西艺、西史,倡办的各级各类学堂多具有资本主义近代学校的一般特点,教学内容增加外国语和天、地、兵、算、声、光、化电等近代科目。他注重师范教育,提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关系至重”。派遣学生及学务官员出国留学或考察教育;和袁世凯奏请递减科举,张之洞忠于清
2、王朝,却因积极倡导改革传统教育,大力发展新式教育,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掘墓人和近代教育制度的奠基人。晚年受命同张百熙、荣庆主持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近代学制癸卯学制。他倡办新式学校的活动及其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关键词:张之洞;教育思想;影响张之洞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后起的洋务派领袖。他在1898年著成的《劝学篇》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体系,成为清末教育的指导思想。张之洞对教育的作用与宗旨的看法,随着时局和他的处境不同而有所变化,以保障满清皇朝利益为依归。他早期两任学政十年,教育宗旨是“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
3、珍”,教育内容是“通经学古之学”,对象是培养少数士子,强调伦常名教,注重品行,不在求富求强,适应世变,此时出版的《輶轩话》和《书目答问》,极少涉及西学,甚至是用来抵制新学的。中法战争后,张之洞认识到人才比武备更加重要,1885年上《筹议海防要策折》,指出“当时急务首曰储人才”,认为“战人较战具为尤急”,把教育局限于纯工具性的作用。及至甲午战争初期,看见日本教育成功之例,稍改看法,把教育的作用由战人战具的关系提高到立学立国的关系来看,《吁请修备储才折》提出教育救国的基本思想:“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
4、1898年的《劝学篇》,更肯定“学术造人才,人才维国势”(《同心》),认识到“自琼森于力,力生于智,智生于学”、“智以救亡,学以益智”,相信“国之智者,势虽弱,敌不能灭其国;民之智者,国虽危,人不能残其种”(《利益》)。虽然如此,1898年5月所奏的《两湖经心书院改照学堂办法片》张的教育宗旨及作用,仍在于“令守道之儒为识时之俊”,未至于提高全民之智。及至1902年的《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强调指出:“国势之强弱在人才,人才之消长在学校。环球各国竞长争雄,莫不以教育为兴邦之急务”,“今日中国欲转贫弱为富强,舍学校更无下手处”,才开始重视小
5、学,开始接受国民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思想。提出“所谓国民义务之宗旨,凡任学务者断断不可迷昧。故此时各处兴学,首以小学为急”。由于张之洞之国乃满清皇朝君主专制之国,故“小学教其为善良之人”,培养忠诚的国民,以实现清王朝的“自强”、“求富”“自主”的目的,而非今日国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他的教育管理思想,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生平教育活动张之洞生平从事过的教育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整顿、改革传统教育;二是创办新式学堂;三是厘定近代学制体系;四是建立完善的教育行政机构。(一)整顿、改革传统教育张之洞早年为清流派党的领
6、袖之一,他不畏权贵,敢于针砭时政,被称为“翰林四谏”之一。他针对当时政治上的积极无能,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的腐败积弊,提出了整顿、改革传统教育的主张。首先,他主张改革乃至废除科举制度。在清末从变科举到废除科举制度的过程中,张之洞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其次,张之洞主张改革书院管理制度。他先后颁布《两湖书院各分教规程》及《两湖书院学规课程》,对书院教学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管理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二)创办新式学堂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第三》中主张:“各省各道各府各州县皆宜有学,京师省会为大学堂,道府为中学堂,州县为小学堂。……县有人文
7、盛物力充者,府能设大学,县能设中学,尤善。”并提倡因陋就简,利用各地书院、善堂、祠堂、庙宇等场所及其经费兴学,以及鼓励地方官绅捐资办学。他说:“外洋各国学校之制,有专门之学,有公共之学。”专门之学即各类实业学堂,他主张设立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等学堂。公共之学即普通教育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外国学制完备周详,“吾将以为法式。”他还提倡留学教育。他说:“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他认为,学生到国外培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留学教育作为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富民强国的重要途径。留学教育成为他设计的
8、教育框架的重要部分。(三)厘定近代学制体系张之洞为配合振兴实业,在湖北发展实业教育。其中较有成效的是创办了农务学堂和工艺学堂,培养了一批新式农业和工业所需要的人才。在张之洞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