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知识整理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知识整理

ID:38904302

大小:1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21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知识整理_第1页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知识整理_第2页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知识整理_第3页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知识整理_第4页
资源描述: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知识整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第一课时)说课稿地理组牛丽红一、说教材(一)说教材内容分析1、教学地位和作用。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第一课时的内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本章有四节教学内容:地形地势、气候、河流和自然灾害。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既是对中国气候要素的综合发展等内容的学习,也为后面的自然灾害和农业的作了铺垫。2、教材知识结构分析。本节内容知识体系非常清晰,采用了先分后总的结构模式,也就是说先讲了气候形成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然后在概括气候的特征和

2、影响气候的因素。内容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读图识图集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是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气温南北差异集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树立气候差异观集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观念。(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教学大纲规定本节内容的目标是:能够阅读并初步运用各类气候图,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学情,已有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计能和基础。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

3、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特点的形成原因;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划分地区;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过程与方法:采用导学案精心设计问题,采用自主学习法、小组互助学习和教师引导探究法等方法,是学生初步学会读等温线图,利用图来分析气温分布规律和温度带的划分。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及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三)说教材的重、难点1、说重点 由于这是学生初次接触等值线

4、图,难度比较大,所以教学的重点是训练学生读等温线的图方法及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等温线图,了解中国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规律;阅读中国温度带划分图,知道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及家乡所处的温度带。2、说难点(1)、初步学会阅读等温线图,利用等温线图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2)、探究我国1月南北温差大,7月南北温差小的简单成因。二、说学情1、我授课的班级是一个快班,学生人数多,大多数的学生学习习惯和基础都比较好,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但学习层次差异大。2、这节课我初次尝试“高效课堂”利用分组互助学习方法,分组不够合理。三、说教

5、法;采用谈话法、讲授法、自学辅导法等地理优化教学法。四、说学习方法:引导探究法、小组互助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等。五、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课文和图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规律和温度带来设计的。气温是反应气候的一个要素,而由于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和冬季风的影响,我国1月南北气温出现了很大的差异。7月由于受地形和太阳高度的变化,夏季我国气温分布也有规律。而气温的变化要用等温线图来反应。教学过程中,首先创设情景从学生的生活人手,引出新课,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采用导学案的形式把课文中基础性的知识设计成填空,让学生自主阅

6、读课文和图完成,然后采用小组评价的形式展示评价,这样做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性。接着对于处理读图分析1月气温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的内容,这是难点也是重点知识。我采用引导启发式和小组互助合作等方法和学生共同完成导学案的合作探究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等温线图分析气温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1月南北温差大对人们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然后在利用读1月等温线图的方法小组合作读7月等温线图,练习小结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和地图册上的“我国温度带划分图”及文字说明,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内容。

7、通过温度带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和名称及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从而产生区域差异,形成气温差异意识。再接着利用几个选择题进行练习巩固。最后利用板书小结。六、说板书设计第二节气候1、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冬季(1月)南北温差大,以秦岭—淮河一线(0℃等温线)为界,南高北低。原因南北跨纬度广;冬季风。夏季,除青藏高原地区以外,全国普遍高温(20℃以上)。原因地形、地势。2、温度带的划分划分依据:“五带一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