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894112
大小:3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20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形与地势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2)能在图上标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3)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4)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的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5)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主要地形区名称和位置。(6)阅读统计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的地形特征,分析山区开发、利用的有有利和不利条件。二、能力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能力。(2)培养学生使用地图提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总结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
2、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3)通过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4)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2)各种走向山脉的分布。(3)四大高原、三大平原的分布及特征。教学难点地形、地势的影响,各种山脉走向的分布。教材分析本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
3、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教材的这种顺序上的安排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教学对象分析因为各班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不同,所以我没有千人一面,而是分几种情况,因材施教。1、教师先提示,学生带着思考问题读图完成问题。2、教师边讲边画图,学生跟着画。(如画出我国几条山脉的走向图)3、教师先提示,学生独立画,教师再指导。教法设计1、中国地形图;2、活动式;3、中国不同地形景观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思路本节紧扣“中国地形图”,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图中出现的大量地形名称中总结出我国的地势、
4、地形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地势和地形》教学过程表过 程设计思路(第一课时)引入:欣赏歌曲《彩色的中国》:碧绿的是平原,金黄的是沙漠——。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讲授:板书: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活动1:看图分析总结地势特征师引导:请学生看“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师问:我国什么地势较高?我国什么地势较低?初一音乐教材中的歌曲。 运用地图突出地理学科特色。 生思考后总结:西部高,东部低。活动2:启发学生看图总结
5、地势呈三级阶梯分布。师:(1)看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颜色是否有明显区域变化?根据颜色明显的区域变化,你认为可以把中国地势分为几个阶梯?理由是什么?(2)假若分为三级阶梯,你认为阶梯间以哪些山脉为界较好?学生读图:能在图上找出明显的山脉:如昆仑山脉、阿尔泰山祁连山、大兴安岭、太行山等。教师引导:(1)若把最高的一块区域作为地势第一级阶梯,其平均海拔高度是多少?主要是哪个大地形区?(2)第二、三级阶梯上主要地形有哪些?平均海拔是多少?课堂练习:1、思考以上问题后填表: 不被课本框住,设置开放性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 学生讨论时,教
6、师注意寻各专题进行点拔。 承上启下,自然导入。 培养学生读图,绘图能力。 用讨论法,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提取住处的能力。 平均海拔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第一阶梯 分界线第二级阶梯 分界线第三级阶梯 分界线2、做课本P23活动题,在图中标出三级阶梯界线名称。活动3:讨论分析地势对气候、河流、水能、交通的影响。教师启示: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我国地势西部高东部低,呈现阶梯状分布,会对其他地理要素:如气候、河流流向、水能、交通产生什么样影响呢?学生发言(以
7、小组派代表发言,畅所欲言) 第二课时导入:回忆上节课内容,观察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有哪些山脉和地形?这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我国主要山脉和地形的分布情况。进行新课:板书:二、地形复杂多样活动1;读图了解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学生:(1)观察三级阶梯内容各有哪些地形区?(2)读课文P24图2。4,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分布。(3)找出天山、秦岭、大兴安岭等山脉两侧各是什么地形区?(4)完成以下表中内容:山脉名称两侧地形名称西侧东侧横断山青藏高原 巫山 长江中下游平原太行山黄土高原 大兴安岭 东北平原 南侧北侧天山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 塔里木盆地
8、祁连山 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