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870530
大小:170.0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20
《美国次贷危机形成及原因简 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美国次贷危机形成及原因简析美国次贷危机概况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并且影响至今。次贷危机的形成次级抵押贷款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高,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那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弱而被银行拒绝提供优质抵押贷款的人,会申请
2、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其首付比例一般低于20%。举例,房利美和房地美是美国两家主要服务于房地产抵押贷款的银行,他们承担了许多次级抵押贷款业务。由于次级抵押贷款存在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银行为了分担风险,会将次级抵押贷款打包成刺激抵押贷款债券(CDO),出售给其他金融机构等,这些机构为了降低风险又会将次贷债券打包出售给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机构,最后将次贷风险出售到全球。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在截至2006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
3、率从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而且,自从2005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随着住房价格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受此影响,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截止2007年1月,美国按揭贷款支持的证券化产品总额达到5.7万亿美元。而自1995年以来,美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同时贷款利率相对较低,导致的金融机构大量发行的次级按揭贷款达到1.2万亿,占全部按揭贷款的14%。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贷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
4、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贷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到高价,大面积亏损,引发了次贷危机。原因分析一、商业金融机构的推波助澜1、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过去10多年间,美国主要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营模式由过去的“贷出-持有”转变为“发起-分销”模式,进一步助长了道德风险。这种不同于传统上发起贷款并持有到期的经营模式,银行将原本可能需要在整个贷款周期内确认的会计收入计为一次性费用收入,不再将全部贷款持有到期,而是将全部或部分贷款转移出资产负债表。由于风险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转让,导致商业银行
5、失去应有的尽职调查动力,放松了信贷标准,不再进行严格的贷前调查和贷后检查,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在此基础上,投行不充分的信息披露和复杂的产品设计,则进一步恶化了金融市场上原本就存在的信息不对称。2、评级金融机构导致的评级与信息不对称的放大评级金融机构接受了以统计模型为基础的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风险评级方法,进一步放大了信息不对称。传统的信用评级机制已不能准确为经过多次打包、多次分割的结构化产品提供风险溢价参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交易价格是扭曲甚至是错误的。据统计,2007年三大评级机构为75%以上的CDO(债务抵押债券,次级贷的衍生品)产品提供了AAA级评级,误导了投资者。3、商
6、业金融机构衍生品的同质化过去10年,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和资本流动速度的不断加快,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对冲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等众多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复杂金融市场网络,不同投资主体持有同质的投资工具。随着与次贷相关的结构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兴起,上述市场参与主体的联动效应进一步增强。而同质化的金融衍生品更容易使得金融市场一损俱损。4、商业银行通过结构化产品涉足高风险业务过去,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对资本需求高,银行需承担全部风险,限制了银行扩张及对利润的追逐。随着竞争的加剧,银行不得不开拓新的盈利渠道,通过杠杆扩张越来越多地涉足“高风险
7、高收益”业务。在房地产市场持续向好的背景下,银行放宽对借款人还款能力、信用记录的限制,产生了很多如不需信用评估、零首付、只付利息/本金(IO/PO)等次级贷款。为了转嫁长期持有资产(包括次级贷款)的风险,银行通过证券化将次级贷款以及其他贷款从资产负债表中转出,原有的不同类型的贷款被组合成为在期限、评级、收益率等方面能适应不同投资人偏好的结构化产品,从最初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抵押债务权益(CDO)到衍生品,原来“贷出-持有”模式转变成“发起-分销”模式,由此在名义上降低了信用和利率风险,减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