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先贤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认识及实践 (1)

我国古代先贤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认识及实践 (1)

ID:38860329

大小:356.53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6-20

我国古代先贤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认识及实践 (1)_第1页
我国古代先贤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认识及实践 (1)_第2页
我国古代先贤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认识及实践 (1)_第3页
我国古代先贤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认识及实践 (1)_第4页
我国古代先贤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认识及实践 (1)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古代先贤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认识及实践 (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我国古代典籍中的ESD中华民族的远古先民们在艰苦卓绝的生存斗争中,茹毛饮血拓土开疆,夙兴夜寐斩棘披荆,“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女娲补天”这些神话传说就是远古先民与天奋斗与地奋斗的遗存和写照。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尤为引人注目,这一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以达到保护、节约自然资源,促进自然生态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时至今日这一思想依然闪烁着璀璨夺目的光辉。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坚持“顺天”和“天人合一”思想。道家以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

2、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庄子(名周,字子休,约生活在公元前369年—前286年,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为代表,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之一。道家思想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天人关系,提出“天”与“人”合而为一,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这对中国古代保护环境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庄子在《庄子·大宗师》中提出“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在《庄子·秋水》中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的顺天思想,对自然听之任之的思想固不

3、可取,但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他是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易经》进一步发展了庄子的学说,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书中提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里“先天”是指在自然变化未发生前加以引导,“后天”是指遵循天的变化,尊重自然规律、用哲学原理来解释,就是告诉人们既要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又要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从而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是儒家学派。儒家一贯坚持“制天”与“可持续”思想,儒家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自己,爱惜其他事物的生命

4、,也是爱惜人自身的生命。《论语·述而》记载孔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孔子在《孝经》(据说是曾子问孝于孔子,退而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由学生们记载而成的一部书)中站在道德伦理的高度要求人们爱护自然界,他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曾子在《礼记•祭仪》中发挥孔子的这一思想:“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孟子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也强调:“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从这些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圣人孔子和亚圣孟子非常反对对山林的过度

5、采伐和对鱼虾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12008-1我国古代典籍中的ESD的滥捕滥杀,这体现了古人伟大而朴素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的发展观,也反映了我国人民质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荀子在《荀子•致仕》中认为:“川渊者,龙鱼之居地;山林者,鸟兽之居地”;“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荀子高瞻远瞩,他已经认识到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物种的生死存亡。荀子在《荀子•天论》中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在《荀子·解蔽》中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强调改造自然,战胜自然和发挥人的主观

6、能动性。西汉桓宽则强调通过适度消费和节约资源以保持长久的富足。迨至唐朝,魏征在其《谏太宗十思疏》中进一步指出:“乐盘游则思三趋以为度”,意思是:以盘游(狩猎)为乐,就应该“三驱为度”——在打猎的时候只从左、后、右三面驱赶,留一前方,任强壮走兽逃生以便野兽继续繁衍。古人把节约资源和顺从、保护自然生态的健康发展视为美德,体现出在处理社会关系(既体现在当时人际关系上,也体现在代际关系上)和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伦理智慧。这种智慧为我们今天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提供了伦理资源和道义支持。佛教在汉代传入我国,佛学中主张“依正不二”思想,在佛学中人与

7、自然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生命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所谓“依正不二”,“依”是指“依报”(环境),“正”是指“正报”(生命主体)。“依正不二”是指在佛的面前,人与其他所有生物都是平等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前人云:“慈悲之心,生生之机‘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古人此等念头,是吾人一点生生之机,无此,便所谓土木形骸而已”,“走路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此语大意是说,为了不让老鼠饿死,就经常留一点剩饭给他们吃,为了可怜飞蛾的烧死,夜里只好不点灯火,古人这种慈悲心肠,就是我们人类繁衍不息的生机,假如人类没有这一点点相生不绝的生

8、机,那人就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如此也不过和泥土树木相同而已。前人还云:“勿为欲情所系,便与本体相合心体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