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给排水系统

颐和园给排水系统

ID:38852274

大小:520.01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6-20

颐和园给排水系统_第1页
颐和园给排水系统_第2页
颐和园给排水系统_第3页
颐和园给排水系统_第4页
颐和园给排水系统_第5页
资源描述:

《颐和园给排水系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颐和园给排水调查报告摘要:这次实习我们跟随老师在颐和园内对其建筑群和万寿山的给排水系统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学习。通过老师课上讲授的给排水知识以及亲自看到实际地形的给排水情况,对颐和园的山水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本文简要总结了颐和园前山和后山的给排水的异同和一般方式,简要介绍了前人和现代对于处理同样问题所采取的不同手段,并通过规划来达到对水系和景观的多样性和功能性的结合关键词:颐和园、给水、排水,景观、功能(一)背景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为清漪园,颐和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

2、290公顷(4400亩),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清漪园的修建,以瓮山与水泊为基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进行改造和规划。在颐和园的改造过程中,将水泊扩大挖深,并用挖出的泥土增大瓮山的山体,进一步形成了山临水、水抱山的背山面水形式;仿照西湖苏堤在西水域留出一道南北向的长堤,加上

3、斜出的支堤,将湖面水域一分为三。同时又在山北挖凿溪河,使之与山前湖水相连,形成山嵌水抱的地貌。改造后的瓮山称“万寿山”,山前之湖称“昆明湖”。从清漪园的布局可以明显看出,万寿山与昆明湖的相互关系、昆明湖水域的划分乃至形状、湖中西堤的位置及走向都与杭州西湖十分相像。了解园林山水关系的形成是分析其内部给排水系统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颐和园造园的整体变迁史,我们分析颐和园地域整体的给排水特点就比较容易了。(二)实习过程颐和园整体地域的给排水特点:未进颐和园前,老师先带我们在园外考察了一番。因为给排水是一个整体系统,一般园内很难

4、做到自给自排,所以我们先了解了颐和园给水和排水的渠道在园外的形式是怎样的。1、首先,我们看了位于垂直于颐和园东宫门中轴线的月牙河,它起了相当于北京城西北方向的护城河的作用,同时作为周围场地的排水设施存在。月牙河担负着颐和园内外水系的贯通,同时调节昆明湖的水位。2、接着去到位于颐和园东堤北端的一座三孔水闸---二龙闸,二龙闸是一个小型的湖面,与昆明湖水系直接相连。通过东堤北端的一座三孔水闸控制昆明湖水位的高低。里面有闸口,控制着昆明湖的水位,后面高墙其实是一个坝,墙高与里面的道路高度相仿,其外面采用石墙形式。古时候在颐和园西面曾有大

5、片的水田,而二龙闸刚好可以将水引出用以农业灌溉。如今该湖面与周围环境形成一块小型湿地景观。二龙闸的西面一大片的低洼地在西湖疏浚后开辟为水田,这就是乾隆诗中所说:“堤与墙间惜弃地,引流种稻春连畦。”同时在西堤以西建立水域小的附属水库,目的是调节昆明湖的水位不至于过高。3.在颐和园东宫门右侧墙下,我们看到的这个墙外侧的口其实是内外院落之间的排水孔,其内侧一定有与之相对应的排水井。进入园内后可以看见这口井与上一张的排水口相对应,完成了两层院落间的逐层排水。4.进入园内后,在前端院落部分随处可见这样的井盖。以前以为是一种水井,这次才知道:

6、原来是给树木根系透气用的透气井。5.这是驳岸部分,图中湖岸底部的碎石依稀可见,它的作用主要是防止水生生物和大量泥沙进入排水口造成排水通道的阻塞。也是一种非常生态的作法。而且,条石中间的缝隙也不应该用水泥堵上,因为他们也可以作为排水口使用。6.条窗下面的出水口,与前面院落组织排水相似,桃型窗户下的排水口在院子里也有其相应的排水井。7.院落的两种较常见的排水方式:玉兰堂一组院落的排水井样式。上面的排水口能够把前面天井中的雨水排到下面的井里。还有一种是走廊边的结合园林小景及屋檐排水的方式。8.颐和园这样的皇家园林中,讲究中轴对称,不能做

7、单坡排水。但其院落内的排水全靠排水孔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方池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方池地势较低,解决了排水要有坡度的问题。以建筑群的中轴线为基准,其南侧的雨水就近排如昆明湖中,而其北侧的雨水则排到方池。9.万寿山与昆明湖之间的葫芦河是古人工程与造景相结合的典型实例。对于万寿山东面人工堆砌的山坡来说,降水对山体的侵蚀是不可避免的。从工程上说,葫芦河在昆明湖前形成了一道屏障,首先汇集了从万寿山上留下来的带有大量泥沙雨水,便于沉淀泥沙和清淤工作的进行;经过初步沉淀了的雨水再由葫芦河流进昆明湖,大大减少了昆明湖出水口阻塞的危险,

8、也减少了昆明湖中的泥沙淤积量。同时,这条位于山前的配上造型俊朗的拱桥的河流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条“水廊”,与其南侧大名鼎鼎的“旱廊”——长廊交相辉映,相得益彰!10.对于今天来说清淤的方法就更加行之有效和方便,铁栅栏,水泥沟,比起葫芦河的确方便、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