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进冲压模具

级进冲压模具

ID:38814255

大小:64.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6-19

级进冲压模具_第1页
级进冲压模具_第2页
级进冲压模具_第3页
级进冲压模具_第4页
级进冲压模具_第5页
资源描述:

《级进冲压模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冲压是一种先进的金属加工方法,具有生产率高,加工成本低,材料利用率高,产品尺寸精度稳定,操作简单,容易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等一系列优点,特别适合于大量生产。但对冲压生产而言,单工位模具结构单一,生产效率低,而且钣金零件不能过于复杂,否则就需要多副单工位模具才能实现。如果采用级进模进行冲压生产,就可以改变这些缺点。级进模的特点是生产效率高,生产周期短,占用的操作人员少,非常适合大批量生产冲压级进模是在条料的送料方向上,具有两个以上的工位,并在压力机一次行程中,在不同的工位上完成两道或两道以上的冲压工序的冲模。它在一副模具上

2、的不同区域完成多道冲压成型工序的一种精密、高效、复杂的冲压模具,在一副模具内可以完成零件的冲裁、翻边、弯曲、拉深、立体成形等工艺。级进模是多工序冲模,在一副模具内,可以包括冲裁、弯曲、成形和拉深等多种多道工序,具有比复合模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也能生产相当复杂的冲压件;级进模操作安全,因为人手不必进入危险区域;级进模设计时,工序可以分散。不必集中在一个工位,不存在复合模中的“最小壁厚”问题。因而模具强度相对较高,寿命较长。级进模易于自动化,即容易实现自动送料,自动出件,自动叠片;级进模可以采用高速压力机生产,因为工件和废料

3、可以直接往下漏;使用级进模可以减少压力机,减少半成品的运输。车间面积和仓库面积可大大减小。但级进模结构复杂,制造精度高,周期长,成本高。因为级进模是将工件的内、外形逐次冲出的,每次冲压都有定位误差,较难稳定保持工件内、外形相对位置的一次性。但精度高的零件,并非全部轮廓的所有内、外形相对位置要求都高,可以在冲内形的同一工位上,把相对位置要求高的这部分轮廓同时冲出,从而保证零件的精度要求。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激烈的竞争要求企业更快地将产品推向市场。CAD/CAM/CAE技术是提升产品性能、加快产品研发

4、过程、提高效益的有效手段。近几十年来,各国基于CAX技术相继开发了许多大型通用程序,如AutoCAD、CATIA、UG等。AutoCAD是业界应用最广泛,功能最强大的通用型辅助设计绘图软件,主要用于二维绘图,也具备有三维建模能力。另外,UG软件是当前世界上最先进和紧密集成的、面向制造业的CAX高端软件,是知识驱动自动化技术领域中的领先者。该软件的功能覆盖了整个产品的开发过程,即覆盖了从概念设计、功能工程、工程分析、加工制造到产品发布的全过程,在航空、汽车、机械、电器电子等各工业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由于这些技术的发展和本

5、身具有的优点,使级进模作为一种高效、精密的模具,其作用也日益显著并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多工位级进模制造技术及其发展现状通过运用模具cad/cam技术,模具设计品质得以提高,模具设计时间进一步缩短,推动了模具结构的优化,促进形成规范化、典型化、系列化、标准化的体模具制造技术实现了数控化,通过对数控铣床、数控加工中心、数控低速走丝线切割机、数控电火花加工机、数控平面磨床、数控内外圆磨床、数控坐标磨床、数控光学曲线磨床等精密数控设备的灵活运用,构建形成了加工精密多任务位级进模零件的主要手段和技术,这不仅保证了模具制造精度和品

6、质,同时也缩短了模具制造周期。标志冲模技术先进水平的精密多任务位级进模,具有结构复杂、制造难度大、精度高、寿命长和生产效率高等特点,是我国重点发展的精密冲模。而从精密多任务位级进模的冲制件来看,包括电机铁芯片级进模、空调器翅片级进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级进模、电子连接器级进模、彩管电子枪零件级进模、汽车零件级进模、家电零件级进模等。可以说,冲制件覆盖了电子、通讯、汽车、机械、电机电器、仪器仪表和家电等产品范畴。从当前国内制造的精密多任务位级进模的水平分析,在模具的技术含量、制造精度、使用寿命和制造周期等方面均获得了明显进

7、步。其中,部分高档优质模具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同类模具水平相当参考文献1.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2.肖景容,姜奎华主编。冲压工艺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3.王新华,袁联富主编。冲模结构图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4.何忠保等编。典型零件模具图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5.李发致,卫原平,曾令寿.关于现代模具制造的研究.金属成形工艺.1998(2).6.机械设计手册编委会。机械设计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7.付本国等编。UGNX4.0机械设计实例教程。北京:

8、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8.蔡颖,薛庆,徐弘山.CAD/CAM原理与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89.AutoCAD2004计算机绘图上机指南。吉林大学工程与计算机图学教研室。200410.陈毓勋著。板材与型材弯曲回弹控制原理与方法。1990.0611.宁汝新,徐弘山.机械制造中的CAD/CAM技术.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