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择偶难问题

透视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择偶难问题

ID:38813127

大小:6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19

透视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择偶难问题_第1页
透视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择偶难问题_第2页
透视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择偶难问题_第3页
透视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择偶难问题_第4页
透视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择偶难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透视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择偶难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透视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择偶难问题摘要: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择偶难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阐明了这一问题的成因:农村人口性别比的结构性失衡、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农村青年择偶交往机会有限等,并分析了该问题的负面影响,探讨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农村青年;大龄未婚;择偶农村青年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程度,也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前途与命运。在广大的农村,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大龄未婚青年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遥望着“围城”内的生活,却因为种种个人无法控制和改变的

2、社会原因至今被迫单身。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择偶难现象折射出在社会转型加速期,农村青年的生活状况和农村社会的发展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一、难以有个家: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择偶难问题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发展水平下,社会对正常的结婚年龄范围的认定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对大龄未婚青年这一概念的界定较为复杂。刘爽、郭志刚在研究北京市大龄未婚青年时,将城市大龄未婚青年的年龄下限定为25岁,上限定在44岁,其中重点指的是30岁以上的未婚者。[1]由于中国传统农村广泛存在的早婚(即早于法定结婚年龄的婚姻)习俗的影响,农村青年的初婚年龄一般比城市青年早2

3、至3年。因此,与城市大龄未婚青年相比,农村大龄未婚青年的年龄下限应更低一些。同时也应注意到,即使同是农村社会,全国不同的地域、文化区域下对大龄未婚青年的界定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是,无论何种界定,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择偶难这一问题的普遍性和现实性都无容置疑。据某中部贫困县统计,该县438个行政村中,有10至20名大龄男性未婚者的村有150个,30至45名大龄男性未婚者的村有70个,45名以上大龄男性未婚者的村有15至20个,有的村已成了“光棍村”。7与城市大龄未婚青年相比,城市大龄未婚青年中有一部分教育程度高、职业背景优越的青年由于生活方式、价

4、值观念等原因,自愿选择了晚婚,而农村大龄未婚青年则主要是由于环境压力促成的被动型大龄未婚,从某种角度而言,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关爱。城市大龄未婚青年中,女性占到了30%左右,而农村大龄未婚青年中女性极少,因此,本文探讨的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择偶难问题即是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择偶难的问题。此外,虽然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择偶难问题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但是在那些经济社会发展较为后进的中西部农村地区,这一问题更为严重、对当地社会的发展影响更大,本文拟给这些地区以更多关照。二、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择偶难问题的成因分析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择偶难问题已经超越了“

5、个人困扰”的层面,实现了由“个人困扰”向“公共问题”转向,成为一种社会问题。而任何一种社会问题的形成都是在社会深层结构的影响下,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一)农村人口性别比的结构性失衡性别结构是最基本的人口结构,对于任何社会而言,要使人口的婚姻不成为明显的社会问题,人口性别结构基本平衡是需首先具备的自然基础条件。如果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同期群数量严重失衡,即在婚姻供需结构内,某一性别人口供给远大于相应需求,就会造成这部分适婚人口不能找到配偶,形成婚姻挤压。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择偶难问题的首要原因就是农村人口性别比的结构性失衡,具体而言是由于农村男性青

6、年远多于女性青年所造成的农村婚姻供需结构的严重失衡。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总人口性别比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性别比失衡问题在农村地区尤为严重:除了老龄层的人口性别比表现为城市大于农村,其他年龄层都是农村大大高于城市,尤其是1—29岁的分年龄性别比农村高出城市的幅度很大,城乡性别比不太协调。[2]传统农业社会强调男人比女人更具有经济、养老价值和传宗接代的特权,农民的生育观中存在着普遍而严重的男孩偏好,这是导致农村人口性别比高于常态的主要原因。农村人口性别比本来就已严重失衡,大量农村女青年向外迁移则让农村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更加严峻。长期

7、以来,刚性的、固定的社会分层结构将广大农村青年束缚在相对封闭的农村社区,向上流动的途径有限。随着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入,计划体制下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被打破,出现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7或较发达农村地区转移的结构性流动。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农村女青年占到相当大的比重。事实上,她们中的相当一部分通过婚姻、升学、个人自致等多种方式实现了由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另外,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地域上存在相当程度的差异,对于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女青年而言,由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流向东部较发达农村地区,也是一种向上的社会流动。这一现象可以解释为何出生人口性别

8、比相对较低或基本正常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在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择偶难这一问题上却比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严重的东部较发达地区农村更为严峻。(二)经济条件的制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