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806992
大小:133.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6-19
《矿井地质概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章矿井地质概况一、井田位置及交通打通一矿井田位于松藻矿区东南部,位于渝黔省市交界附近,行政区划属重庆市綦江县打通镇。井田中心打通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06°40′21.7″,北纬:28°36′39″。井田走向8.0km,倾斜宽5.2km,井田面积为40.6km2。井田内有可采煤层M6、M7和M8三层煤层。M6煤层厚度0.15~1.25m,平均0.74m。M7煤层总厚0.5~1.73m,平均1.1m。M8煤层总厚0.57~4.43m,平均2.85m。渝黔铁路穿过矿区北部。矿区准轨铁路专用线在渝黔线赶水北站接轨,赶水站北至重庆152km,至成都590km,南至贵阳311
2、km。赶水北站至金鸡岩站20.2km,金鸡岩站至白岩站5.3km。渝黔公路穿过矿区北部,渝黔公路赶(水)温(水)支线通过矿区打通镇和石壕镇。从打通镇北至赶水23km,至綦江83km,至重庆174km,南至石壕9km,至梨园坝19km,至温水33km,至习水75km。矿区内各矿井井口均有公路可通;渝黔高速公路从矿区北部的赶水、安稳附近通过,交通十分便利。二、地形地貌本井田位于贵州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就大区域来看,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区内受羊叉河的切割、风化、溶蚀和剥蚀作用,形成局部由西向东的倾斜坡地。井田西部、北部广泛出露嘉陵江组石灰岩,地貌属剥蚀破坏强烈浑圆低山地形
3、,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强烈的冲刷和溶蚀作用,致使岩溶地形较为发育。地面海拔标高一般在750~800m左右。 井田东部、南部主要为飞仙关组地层形成的低丘,标高一般在700~750m之间,但沟谷地带切割较剧,相对高差最大达150~200m,沟谷相间,多作北东方向排列,与本区构造线方向接近。三、水系及河流井田东缘的羊叉河,河床狭窄,下切较剧,两岸形成悬崖绝壁,河谷谷坡较大,其形态呈“V”字型,唯在鱼跳附近的龙潭组出露地段,因煤系地层岩性松软,易受剥蚀而形成较为宽敞的河岸。但覆盖其上的长兴组,玉龙山组灰岩裂隙发育,在重力作用下,岩石发生剥落,崩垮及滑坡甚为严重,促使河谷拓
4、宽,因而此段内又呈一“U”字型河谷地貌形态。本区水系发育,河流纵横,属綦江水系上源。井田内主要有羊叉河、麻柳河;次为羊石坎和白香沟等溪流。一般特点是水源短,河谷狭窄,基岩裸露。四、气象及地震本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处山区,多云雾和雨,气候变化较大。每年1~2月份为霜冻期,降霜期一般20天左右。3~4月份局部地方有降冰雹现象。在高山地区冬季有短暂积雪,低洼地带夏季比较炎热,而高山则比较凉爽。本区雨量充沛,每年6~9月为雨季,最大降雨量1374mm(1983年),最小755mm(1978年),年平均降雨量1240.9mm。月最大降雨量为274.2mm(1986年7月),月最
5、小降雨量10.8mm(1987年12月),冬季有短暂积雪。地震:根据松藻矿务局1990年11月委托四川省地震局对松藻矿区地震烈度评定,1991年6月经国家地震局批准(批号:震发烈[1991]007号),松藻矿区基本烈度为VI度区,另据重庆市地震办公室鉴定:历史上无强震活动,地震烈度划为6度区。五、地质构造(一)区域地质构造本井田处于箭头垭背斜西翼,在翼部产生一组向北略有收敛,向南散开的次级褶皱,依次为两河口向斜、羊叉滩背斜、大木树向斜、鱼跳背斜,这些褶皱具有娄山褶皱的特征,即背斜宽缓、向斜紧凑,褶曲的波幅由南向北西逐渐减弱,至鱼跳背斜为余波所及,故形态异常宽缓。控制本区
6、的主要构造为鱼跳背斜和大木树向斜。(二)井田地质构造(1)褶曲井田范围内地质构造为鱼跳背斜和大木树向斜。鱼跳背斜为本井田主要构造,斜贯井田中部,长约8.3km,走向为北东50°~60°,向西南倾伏,倾伏角为0°~10°。两翼地层略不对称,北西翼倾角4°~13°,南东翼倾角3°~7°。大木树向斜位于井田东南部,长约5.0km,走向北东45°~46°,轴部平缓,两翼倾角7°~9°,基本为一对称向斜。大木树向斜向南西方向逐渐倾伏,倾伏角为1°~8°。大木树向斜与鱼跳背斜在渝阳煤矿收敛,入本井田后向南西方向撒开,呈“八”字形。(2)断层本区地层裸露清晰,各层易于识别。地表共发现
7、断层46条,绝大部分出露在飞仙关组地层中,落差一般在5~12m之间,地面出露长度一般在300m左右消失,其中f35逆断层地面最大落差为48m,走向长2900m,倾向NW,倾角10°~30°左右。错断了大木树向斜轴线,轴线位移平距约100m左右。1987年地勘136队对本井田进行生产补勘时,动用了4个钻孔,加之原有I-1孔,共有5个钻孔对f35逆断层进行控制。钻探结果证实,该断层由浅部向深部落差明显减小,再向深部未破坏煤层。井下实际揭露断层有300余条,且多成组出现,其走向与鱼跳背斜轴近于直交,倾向多为北东向。断层带组合形态在平面上彼此平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