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自助洗衣的中国雏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自助洗衣的中国雏形 嗨,洗衣吧见! “我们最终的形态就是像美国那样,不再是‘店’的概念,而是‘吧’的概念。人们来了之后,不仅可以洗衣服,还可以休闲娱乐。” 如此壮观的场景,除了工厂的流水线实在难得一见:145台洗衣机和125台干衣机“之”字形排列。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连轴运转。除了提供免费的洗衣液和熨斗,老板又辟出两块相当大的空间,一边陈设着小桌子和沙发,一边摆放着玩具和游戏机。小桌子上不时地还会有些惊喜。每天的例牌是免费的咖啡和糖果。生意最清淡的周三,老板会送披萨;母亲节,则送蛋糕。这就是全球最大的自助洗衣店,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老板汤姆本森因此声名远扬。 中国来了洗
2、衣吧 二三十平方米的空间里,6~8台洗衣机整齐地排列,洗衣机上一―对应着悬挂式的干衣机。 一名服务生守在吧台,旁边堆着大包小包的衣服,价目表上写着:6元一桶。这是王景波的自助洗衣店。从深圳起步,三年来他已经在广州、哈尔滨、杭州、成都开了近百家连锁店。 “我们最终的形态就是像美国那样;不再是‘店’的概念,而是‘吧’的概念。人们来了之后I不仅可以洗衣服,还可以休闲娱乐。“王景波说。 王景波是东北人,做技术出身,从设计电器到成为某品牌热水器的东北区总代理,后又以东北分公司为基础反收购生产该热水器的总公司,因而来到深圳。起初,他只是替一个朋友考察洗衣行业,做了一番市场调查之后,他得出两个结论:
3、第一,迄今为止,洗衣行业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品牌;第二,迄今为止,洗衣行业一直以干洗为发展的主干,而水洗就像一个先天不足的枝丫,始终依附于干洗,不死不活。 他认为,这就是个机会。“很多人觉得,水洗之所以发展不起来,是因为家家都有洗衣机。可是,他们没有想过,家家都有锅碗瓢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餐馆,为什么大多数餐馆的生意还能够那么好。”王景波相信,惯性思维的背面往往隐藏着惊人的可能性。 几乎就在2009年的同一时期,北京和上海也都有了第一家自助洗衣店。北京的店开在双井桥家乐福附近,完全是经典的美国店的缩小版,所有的机器号称都是从美国进口的,从容量到技术走的都是专业设备的路子,此外,也设置了一片等候
4、区,奉上了沙发、茶水、杂志、电视和电脑。上海的店则开在舟山路上的居民小区里,老板是个日本女人。她说,在日本一般只要有一台中型和一台大型的机器,就可以在街角开一家小型自助洗衣店了。全日本有十几万家这样的洗衣店,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大多数是24小时服务的,很受欢迎。她便照搬了这种模式。 与北京、上海的同行相比,王景波的路子则野得多。他的第一家店开在深圳宝安区富士康工厂附近,消费人群主要是富士康的员工和城中村的居民。所有的顾客都是送来衣服就走了几个小时之后再来取,基本上没有自己动手的。除了计价方法与干洗店不一样,严格来说,王景波的自助洗衣店有其形而无其实,却一家接着一家地开了起来,仅在富士康周边就开
5、了十来家。 不卖机器卖服务 上海的中井亚美运气就没有那么好了。原来,她认为上海已经和日本一样,遍地都是24小时便利超市,上海居民理应能够迅速地接受自助洗衣这一生活方式。但是,开张之后,她发现特地来看稀奇的人不少,真正来消费的人却不多。很多上海的老阿姨都问她:“自助洗衣?阿拉都花了钞票了,还要阿拉自己汰衣裳啊?” 无奈,亚美不得不把门口玻璃窗上贴着的“自助洗衣店”改成“洗衣店”,又添了一个店员,帮着客人们洗衣服,并把衣服熨好叠好。她听说,在她之前四川路上也曾经开过一家自助洗衣店,可是不久就倒闭了。 这就是现阶段中国的国情。大部分家庭还习惯于自家的衣服自己在家洗,只有不适合水洗的衣服才
6、送去洗衣店干洗。洗衣机仍然被视为家庭生活的必需品。而有实际水洗需求的人往往是居住在出租屋、学校、集体宿舍,没有洗衣机或者晾晒衣服不方便的人。 “我把第一家店开在富士康周边,最初有人说我是找死,因为富士康免费为员工洗工装。如今看来,那些持惯性思维的人又错了。”王景波分析。 现在的打工者和他们的父辈们大不一样,他们也爱时髦追潮流,除了工装还有大量的私人衣物。他们的工作时间长,一旦有休息日更愿意进城去玩,而不愿意把时间花在洗衣服上。当然,这部分人群收入有限,消费能力有限,要吸引他们来洗衣服价格就必须适中。美国式的自助洗衣店,一般启动资金就得50万-100万,如果针对这部分人群就很难收回成本,持续
7、运营。 与有模有样的自助洗衣店相反,自助洗衣机对于很多中国人其实并不陌生。5年前,大部分大学校园就已经配备了自助洗衣机。在一些社区的便利店里也可以看见一两台。实际上,这是自助洗衣行业的另一种模式,类似于自动贩卖机:不用独立的店铺。只需要交纳一定的场地费、水电费,全市摆放百余台,每天固定时间去收钱就可以了。 在王景波看来,这种模式虽然投入的费用相对低廉,但是,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I机器折旧也相对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