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786969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19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5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徐寿玲赵河三中一、了解中招考试中文言文考点:1.解释句中重要的词语。2.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4.理解作者的观点或思想感情。5.通过课内外对比阅读,探究作品内容、写法或作者思想的异同。二、本节课的复习目标:1、正确背诵课文2、理解重点词句3、了解文章思路和论证方法4、理解作者的观点三、教学重点:3、了解文章思路和论证方法4、理解作者的观点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文言文在中招语文试卷中的比重。二、学习目标1、正确背诵课文2、理解重点词句3、了解文章思路和论证方法4、理解
2、作者的观点三、文学常识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出处是《孟子》,《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⒉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3.《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四、准确背诵课文 1.同学们先自由背诵;2.单独背诵。五、考察同学们对实词的掌握情况:1、让同学们抢答:举:士:市:曾:入:出:2、动词的使动用法:(⒈)必先苦其心志
3、 苦:使……痛苦(⒉)劳其筋骨 劳:使……劳累 (⒊)饿其体肤 饿:使……饥饿(⒋)空乏其身 空乏:使……穷困缺乏(⒌)行拂乱其所为 乱:使……颠倒错乱(⒍)所以动心忍性 动:使……惊动六、考察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七、理解课文内容⒈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分别指出这六人的人名及身份:⑴舜(农民) ⑵傅说(工匠) ⑶胶鬲(商贩) ⑷管夷吾(囚犯) ⑸孙叔敖(隐士)⑹
4、百里溪(奴隶)这六个人的共同点是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又都有所作为。2.本文开头列举一系列的历史人物,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造就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第三段第一句从正面讲人处困境才能奋发,第二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反面讲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段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3.全文先后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4.第四段独立成段,作用:强调,突出本文的中心论点。5.你能列举出一个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吗?例:吴越之战后,
5、越王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取得胜利;而吴王夫差却贪图享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6.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答:磨练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人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乐。7.孟子认为只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观点:(1)逆境可以造就人才。(2)顺境也可以出人才。(3)顺境和逆境都可以出人才。阐述理由:(1)树立远大志向。(2)不满足于现状而艰苦奋斗。八、积累相关的名言警句、事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安不忘危,盛必虑衰。——《汉书》屈原屡遭
6、排挤流放做《离骚》司马迁惨遭宫刑仍然坚持写《史记》张海迪高位截肢顽强学习,自学成才贝多芬在耳朵失聪的情况下,坚持创作,写出不朽的交响曲刘禅昏庸无道,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导致蜀国灭亡。九作业理解性填空——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文中指出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经受磨炼,才能成就大事的句子是:3、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什么表现,才能被人了解。4、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中考链接2013年四川省德阳市 文言文阅读(共10分)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
7、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 请解释下列句中红色字的意思。(4分)(1)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 行拂乱其所为(3)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 如则无法家拂士2. 请翻译下面句子。(3分)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 文中画线
8、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十、结束语教师寄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