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769700
大小:35.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6-19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研究17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研究17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研究17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研究引论近些年,全球灾难事件频发,灾难新闻屡见不鲜。所谓灾难新闻,就是对那些给正常社会系统造成危害的事件的报道,主要指对天灾人祸的报道。天灾如地震、洪水等,人祸如人为因素造成的矿难、火灾、车祸等等。由于灾难事件具有特殊性,冲击性,影响性,又因为其与人类自身安危相关,灾难事件往往对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因此媒体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中,找准新闻视角,运用正确的报道方法,优化传播效果,不再以正面宣传为主,以人为本,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
2、。当前,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在新闻报道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缺乏一种真正的人文关怀,缺少一种对人的命运、情感、生存状态的体贴、关心、重视乃至思考。本文从媒体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并对未来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提出了看法。一、呼吁媒体人文关怀的原因什么是人文主义?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指出,人文主义的范畴与内涵随着时代、地域而不断发展,但始终坚持“两个核心”不变。这“两个核心17”就是,一是人文主义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二是人文主义尊重人的尊严;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有价值、有权利的,无论弱者、强者[1]。灾难新
3、闻报道中,人文主义关怀多指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关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社会公正与平等,维护和尊重每一个人的权益和尊严,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权益,切实关心、关怀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理需求。归根结底,人文关怀就是一切以“人”为中心,强调对人心灵深处的关心,寻求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性的真善美的追求。近些年来,尽管多数媒体口口声声高呼“倡导人文关怀”的口号,但由于个别从业人员违背职业道德和媒体对经济利益的过度么追求,导致不少新闻作品频频出现违反人文关怀的做法,因此,媒体需要人文关怀。(一)抵挡媒体逐利风潮的需要新闻媒体具有经济属性,追求经济利益是其必然要求。如果媒体过分偏重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那媒
4、体就将面临本质“变质”的危机,就会不顾一切扩大发行量,提高收视率。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媒体就会强化新闻的“娱乐性”。比如一则新闻对于一女生的报道取题为“女生砍人六刀判刑,出狱成央视‘非常明星’”,有把一老人中暑说成是“酷毙”,把一个人被楼上扔的东西砸到说成是“中彩”。辆车相撞,某报的标题为“两车头碰头,乘客撞破头”。这些都是媒体把新闻娱乐化,故事化的例子,虽然吸引了受众的眼球,但是也把媒体应有的人文关怀抛弃了。因此强调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成为学界的呼唤,也是媒体实现社会效益和体现社会属性的必然要求[2]。(二)遏制客观主义的不良影响新闻的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要忠于客观事实,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
5、目来反映它,它包括报道内容的客观和报道形式的客观。报道内容的客观要求对客观事物的报道要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报道形式客观,要求记者力戒主观臆断。在百度搜索“新浪关于印尼海啸的报道17”,打开第一条链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页面的中央,题为“海里的浮尸”“印尼尸横遍地”“海啸中死去的婴孩”等图片,媒体如此“客观”的向受众展示灾难的残酷无情,这样不加选择地“直击”灾情,看似是对灾情的真实展示,其实是把受难者的痛苦当做吸引眼球的手段。采用如此形式把血淋淋的灾难现场扔在读者的面前,增加读者的心里负担。长期下去,恐怖图片会通过积累的方式逐渐破坏受众的正面认知结构,在社会上形成看客心理,破坏社会整体的、健康的
6、心理结构。其实媒体完全可以改变报道的角度,比如海啸发生的原因,国际救援的情况,受灾国家政府的反映等等,而不是一味的展示海啸的破坏力。17[3](三)调节抢抓新闻和救助他人的关系1994年4月获普利策奖的照片《饥饿的小女孩》是这一方面的经典案例。该图摄影师是南非的凯文•卡特。1993年,凯文•卡特来到遭遇战乱、贫穷、饥饿的苏丹采访。期间,他看到一个被饥饿折磨的瘦成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在爬向食物救济站的路上无力再爬,倒在地上奄奄一息。卡特拿出相机蹲下准备拍摄下这一令人震惊的镜头,一只秃鹰落在镜头中,停在离小女孩不远处,贪婪的盯着这个奄奄一息的小女孩。凯文•卡特抢拍下这一镜头(拍完照后他赶走了这只秃
7、鹰)。1993年该照片被刊登在了《纽约时报》上并获得了普利策奖,但同时也受到了公众的指责,因为人们认为,它同救人第一的人类基本道德原则之间有冲突。人们指责卡特在当时秃鹰可能扑向奄奄一息的小女孩的情况下,首先想到是拍照,而不是去轰走秃鹰,救助那个小女孩,即使最终那个女孩被救。[4]从国内外的一些新闻案例我们不难看出,许多新闻从业人员在面临救人和抢抓新闻的抉择的时候,很容易选择前者。目前,我国弱势群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