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754194
大小:57.95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6-18
《艾灸治疗技术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艾灸治疗技术》教案上课学院:医药学院授课班级:康复201501班主讲教师:逯贝上课时间:2017年5月24日标题:艾灸治疗技术教学地点:齐贤阁40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艾炷灸、艾条灸操作方法。能力目标:1.能熟练应用艾灸治疗技术。2.能向患者说明艾灸的作用和适应证。3.介绍艾灸的治疗程序,消除对艾灸治疗的顾虑。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2.培养学生的安全操作意识。3.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翻转课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材料及工具:电脑、投影仪、课件、摄像头、教材、手机及相
2、关用品(生姜、酒精灯、线香、食盐、托盘、弯盘、打火机、大蒜、针具、艾绒、艾条等)考核与评价方式:基本技能水平评价人文素质评价训练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学习态度评价康复治疗师考试模拟试题评价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一、课前任务1.学习艾灸治疗技术的概念;2.学习艾灸治疗技术的作用和适应证;3.学习艾灸治疗技术的操作方法;4.学习艾灸治疗技术的注意事项。二、学习任务1.什么是艾灸?2.艾灸有什么作用和适应证?3.艾灸的操作实施4.艾灸应用有哪些注意事项?三、任务实施艾灸治疗技术一、艾灸的概念艾灸——以艾绒为主要燃料,在人体一定部位进行烧灼、烘
3、烤或薰熨,借其灸火的温和热力,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技术。二、艾灸的作用(一)温经散寒:可以治疗寒湿痹痛和寒邪为患之胃脘痛、腹痛、泄泻、痢疾等病证。(二)通络止痛:临床常用来治疗经络受阻引起的各种疼痛。(三)扶阳固脱:可以治疗阳虚气陷之脏器下垂和阳气虚脱之寒证、厥证、中风脱证等。临床上常用于各种虚寒证、寒厥证、虚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等病证。(四)防病保健:灸法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起防病保健的作用。三、艾灸治疗技术的操作方法灸法的种类直接灸:瘢痕灸、
4、无瘢痕灸艾炷灸间接灸:隔姜、盐、蒜、附子饼灸等悬起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艾灸艾条灸实按灸:太乙针灸、雷火针灸常用灸法温针灸灸器灸灯火灸天灸等其它灸法(一)艾炷灸1、直接灸①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四周轻轻拍打以减轻疼痛。灸毕,在施灸穴位上贴敷消炎药膏,大约l周可化脓形成灸疮,灸疮5~6周愈合,留有瘢痕。在灸疮化脓期间,需注意局部清洁,每
5、天换膏药l次,以避免继发感染。本法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②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黏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施灸,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施灸后皮肤不致起泡,或起泡后亦不致形成灸疮。本法适用于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等。2、间接灸①隔姜灸:将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
6、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施灸。当艾炷燃尽后,易炷再灸,直至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本法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湿痹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②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所规定的壮数。本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③隔盐灸:用纯净干燥的精制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本法多用于治
7、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肢温、证候改善。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小便不利、中风脱证等。④隔附子饼灸:以附子片或附子药饼作间隔物。药饼的制法,是将附子研成细末,以黄酒调和,制成直径约3em,厚约0.8c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为止。本法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和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的作用。(二)艾条灸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
8、,距离皮肤2~3cm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l0~l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或小儿等,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