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697917
大小:944.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9-06-17
《夜雨寄北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诵读欣赏:古诗二首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这二首古诗。2、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3、理解诗歌,并有所感悟。李商隐夜雨寄北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人与夫人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
2、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品读、停顿、会意夜雨寄北(七言绝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品读欣赏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涨”字,既写
3、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却话巴山夜雨时。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何当共剪西窗烛,简析“君问”即妻子问;“未有期”是游子在答,即丈夫在答。彼此相隔一方,超越时空,一问一答,足见夫妻感情是多么真挚。“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且惨淡,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这句是寄给妻子的信息,而不是像前句那样的遥相问答
4、。虽无问答,但彼此的憧憬,已在不言之中。故引出下句。“何当”,表愿望,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既然盼“共剪西窗烛”,则游人思归之切,自不待言。盼望归后与妻子“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与“巴山夜雨”相共而不得与妻子相聚共话的内心的孤独与痛苦,可想而知。回首页“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这一
5、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写出诗人的遐想。“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第四
6、句显得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然而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预料的期待,反而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
7、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回首页总结:这首诗借景抒情,抒发孤寂之感和思念之情,表达盼望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愿望。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赵翼,清代文学家、史学家。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他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三大史学名著。领:统领、统率。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8、解释字词1.诗中最能反映作者诗歌主张的两句诗是什么?2.“风骚”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3.你赞同李杜诗篇“至今已觉不新鲜”的观点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指屈原的《离骚》。不赞同,李杜诗篇或喜或愁,至今读起来仍是令人回味无穷,不可以说他们被淘汰了。问题探究赏析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单刀直入,道出了对艺术价值所在的辩证见解。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