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领域理论与及相关研究研究综述

社会领域理论与及相关研究研究综述

ID:38682145

大小:30.33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17

社会领域理论与及相关研究研究综述_第1页
社会领域理论与及相关研究研究综述_第2页
社会领域理论与及相关研究研究综述_第3页
社会领域理论与及相关研究研究综述_第4页
社会领域理论与及相关研究研究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领域理论与及相关研究研究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社会领域理论与及相关研究研究综述——应心142吴睿贞1466130008摘要:从儿童道德发展模式的探究开始,一直到理性与直觉的争论,道德判断一直是道德心理学内重要的研究主题。与此同时,道德推理水平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微弱关系又让其他的一些研究者开始质疑研究道德判断的实际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国内对于被誉为“第三代的建构道德心理学”的社会领域理论的介绍和研究较少。本文试图通过介绍社会领域理论,和解释近年的一些新的道德心理学研究,总结出社会领域理论的适用意义和价值。关键词:道德判断,社会领域理论,理性与直觉,道德伪善1.问题提出在哲学的范畴内,从边沁的功利主义,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到后来的

2、自由主义,都对道德问题做过许多的思考和讨论。但无论是以最大化人类利益为出发点的功利主义,还是强调不仅要讲“善”,还要追求有品质的善的美德伦理学以及强调个人利益的自由主义,这些道德哲学家几乎都是站在这样一个角度去思考道德问题的:“道德基本上是处理人的关系的,讨论人如何对待其他存在物,以促进共同的福利、发展,创造性和价值,力求扬善抑恶、扶正祛邪。”(JacquesP.Thiroux,2008)而在心理学领域内,道德被划分成知、情、意三个成分,分别对应着道德推理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道德心理研究的重点都在放在了通过理性地道德推理和道德认识所得到的道德判断上;

3、对于道德情感的研究,一些学者认为,负性情感是道德学习、良心发展以及社会价值维持的根本,是道德的核心;对于道德行为的研究,心理学家则会关注共情、观点采摘与亲社会行为(安.希金斯-D’.亚历山大德罗,2002)。由此可见,相较于心理学家,哲学家们更多的是道德认知这一成分范围内去理性地讨论道德。然而,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很多时候会,个体是具备道德判断的知识和能力的,但却表现出不道德的行为。比如说很多学生都知道考试作弊是不正确的行为,但总有各种理由让他们铤而走险。因此,就有研究者开始质疑道德推理的作用。对于道德推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二者关系的元分析表明道德推理与道德行为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4、;并且,研究道德推理的工具及被试的年龄会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吴鹏,2014)。2.道德判断的“情”“理”之争传统的观点看来,道德判断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一个人行为或特性的好坏做出评价。持理性观点的是以皮亚杰和柯尔伯格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强调个体在做出道德判断之前是需要经过认知加工和推理的理性思考过程的。心理学家使用道德两难问题作为材料,让被试设想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场景,会做出怎样的行为抉择。然而,相对于被试选择何种行为,认知心理学家们更关注的是行为选择背后的理由。通过访谈、记录这些理由,柯尔伯格构建了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具有两个阶段。前习俗水平的个体其道德判断的基础

5、是服从、惩罚定向(第一阶段)和利己主义定向(第二阶段);习俗阶段的个体是好孩子定向(第三阶段)和权威秩序定向(第四阶段);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比较少,将道德视为是一项灵活的可适当转换的规定,他们往往是社会契约、人权和民主法治定向(阶段五)和个人原则和良心定向(阶段六)(RossD.Parke,2014)然而,由于认知心理学家研究道德问题时经常使用道德两难问题为材料,跟实际生活中做道德判断的情形产生分离。另外,道德推理只有经过意识层面的推理才能形成的推论也不断遭到质疑,认为道德判断也可以是直觉的、无意识层面获得的。其中以Haidt、Greene、Moll等人推崇的社会直觉理论为主。他

6、们主张道德判断是可以无意识、靠直觉形成的,而理性的道德推理则是在做出道德判断之后的说服过程。Haidt曾举过一个例子说明这个理论。当人们听到“亲生兄妹发生性行为”的事时,几乎不怎么需要复杂的道德推理,就可以轻易做出判断;并且,做出道德判断之后,个体才会给出一系列推理得到的理由。不少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社会生活中的个体需要快速对道德问题做出判断,从而表现出相应的行为。试想,倘若在每一次的的人际互动、人境互动中都要做复杂的道德推理,这显然是不符合经济原则的。由此可见,某些条件下,社会直觉理论似乎才是更符合实际的。后来,为了调和二者的关系,Greene就提出了双加工模型(dual-proc

7、essmodel),认为社会影响既可以通过改变个体的道德直觉而产生作用,评价道德判断、道德行为,自身的道德准则和承诺之间的一致性(喻丰,2011)。然而,双加工模型看似是直觉理论和认知理论的结合,但依然没有解决个体在做道德判断时,什么情况下会使用理性通道,什么时候会使用感性通道。1.社会认知领域理论国内道德心理学一直以来都比较关注道德判断认知理论和社会直觉理论之间的情理之争,而对社会认知领域理论(socialcognitivedomaintheory)的讨论则并不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