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印学资料

民国印学资料

ID:38660816

大小:250.00 KB

页数:35页

时间:2019-06-17

民国印学资料_第1页
民国印学资料_第2页
民国印学资料_第3页
民国印学资料_第4页
民国印学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民国印学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民国印学资料论民国印学研究特点及其背景                                   薛帅杰 内容提要:民国时期是中国学术从传统转向现代的关键期。印学,作为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范畴,在学术转型中,表现出了诸多新的特点:如印学通识的教科书模式、印学著述的新方法运用、古玺考辩的多视角创获等。当然,成就民国印学研究以上特点恰恰是民国特有的学术新方法、考古新发现、教育新模式、论艺新途径等学术背景。民国印学研究在这些背景下,与传统印学理论研究逐渐拉开了距离,并蹒跚地走向了印学研究的现代之路,为民国之后印学的科学研究提

2、供了理论方法和著述范式。 关键词:民国   印学   特点   背景  范式       地下文物的大量出土,学校美术教育的勃兴,新史学思潮的风行,美术社团的繁荣,美术期刊的发行等为民国印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这些特殊机遇催生下,民国印学理论研究呈现出了以往印学从未有过的显著特点。遗憾的是,目前,学术界对民国印学的突破性成就还缺乏深入地挖掘,这直接影响到对民国印学的客观定位。陈振濂说:“直到民国为止,篆刻的学术研究是缺乏主体意识的——这不仅是指艺术各领域都在努力完成从古典话语系统(如文论、画论、书论、曲论、乐论)向现代学术

3、话语系统的转型,如从‘二十四史’模式转向近现代梁启超‘新史学’开其端,王国维、郭沫若、陈寅恪、顾颉刚等继其后的新时代史学学术研究之时,篆刻理论却还基本上停留在古典印论阶段,直到50-60年代以降,研究印学甚至还在使用古汉语及随笔方式而且全然没有现代学术所应具备的学术逻辑论证力量:这种现象已严重阻碍了篆刻学术研究的现代思维的养成。”1事实真的如陈先生所说吗?非也。民国印学通史的教科书模式,印学著述的新方法运用,古玺考辨的多视角创获都为民国印学从传统走向现代提供了理论依据。尽管,民国印学在从传统到现代地转变中并没有像文学、史学、美

4、术、哲学等那么明显,但我们依旧在民国印学理论著述的点滴中触摸到了现代的痕迹。 印学通识的教科书模式 文人印章的兴起,标志着印章艺术的独立。传统文人面对印章艺术,或独对印藏,自我陶醉;或三三两两,品评赏玩;或师徒相授,传承衣钵;或有感而发,诉诸理论。进入民国时期,随着以西方教育模式为标本的新兴高等美术地勃兴以及美术相关学科体系地建立,篆刻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一改师徒相授、自我把玩的学习方式,始作为一门课程进入现代美术教学体系当中,面对大众。在新的篆刻教学体系要求下,那些传统的、零散的、感性的、缺乏系统的印学理论表现出诸多不足。这就

5、急需要编撰一些具备科学性、学科性、综合性的印学高等教材,以适应班级式地篆刻教学的需要。于是,一本本具有教科书模式的印学通识教材应运而生。民国教科书式印学通论的第一个特点是适用篆刻高等教学的需要。民国高等美术教育学校蓬勃发展,美术课程设置也丰富多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篆刻自然列在其中。为适应课堂教学之急需,一本本能够反映篆刻全貌的知识性的讲义应运而生,如寿玺(石工)的《篆刻学讲义》、潘天寿的《治印谈丛》、李健的《金石篆刻研究》、的《摹印学》、邓散木的《篆刻学》等。一九一七年,寿玺与陈师曾创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后又担任北京大学篆刻

6、导师多年,可以推断,曾在一九二七年《湖社月刊》上发表的《篆刻学讲义》就是他在这两所学校教授篆刻课程时所使用的教科书。潘天寿在国立艺专开设篆刻课,一九四五年写成的《治印谈丛》则是他为篆刻课而作的讲稿。李健曾在上海美专讲授篆刻课,他的《金石篆刻研究》则是这一时期的讲稿,因为是讲稿,又名曰《金石篆刻研讨篇》。傅抱石的《摹印学》(1926年)、《刻印概论》(1934年)更是他在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艺术科用于篆刻教学的讲义。三十年代邓散木著《篆刻学》虽不是应用于正规的高等美术教育的课堂,但却是为符合课堂模式的徒昌讲授篆刻时的讲义。民国教

7、科书式印学通识的第二个特点是全面性、普及性。所谓全面性就是这些印学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印学理论和篆刻技法的各个方面,所谓普及性就是这些教材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是篆刻的入门教材。关于这一点,可以从这类教材的目录和前言中看出大概。寿玺的《篆刻学讲义》计分:宗主、旁通、名式、派别、弃取、选材、著墨、章法、运刀、款识、润色、印人等十二章,凡一万二千字。潘天寿的《治印谈丛》计分:源流、别派、名称、选材、分类、体制、参谱、明篆、布置、着墨、运刀、具款、濡朱、工具、余论等十五部分,凡三万四千余字。李健的《金石篆刻研究》计分三篇,凡二十四章,于

8、篆刻之释名,与金石学关系,及印章制度、刀法、经营位置、边款、印材、印人传及篆刻书目等皆为详列,共一百八十余页。邓散木著《篆刻学》,计分上下编,上编有述篆、述印、别派、款识计四章七节;下编有篆法、章法、刀法、杂识、参考计五章二十八节,约七万字。傅抱石编写的《摹印学》分总论第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