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金融理论的发...

现代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金融理论的发...

ID:38628490

大小:52.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6-16

上传者:xinshengwencai
现代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金融理论的发..._第1页
现代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金融理论的发..._第2页
现代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金融理论的发..._第3页
现代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金融理论的发..._第4页
现代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金融理论的发..._第5页
资源描述:

《现代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金融理论的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第四章现代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金融理论的发展学习目的与要求n通过学习本章,学员要了解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特点和影响;掌握新古典综合派货币供应理论的主要观点;正确认识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辨析新古典综合派的利率理论与凯恩斯、新剑桥学派的异同;分析新古典综合派储蓄理论的主要论点及政策意义;了解新古典综合派在通货膨胀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与对策;正确认识新古典综合派的货币政策理论与主张。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理论特点n又称“为美国剑桥学派”。“美国凯恩斯主义”,自命为“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新古典综合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创始人美国的汉森(ALVINH·HANSON),主要代表人物麻省理工学院萨缪尔森(PAOLSAMUELSON)、索洛(ROBERTSOLOW)和耶鲁大学的托宾(JAMESTOBIN)等。所谓“新古典综合派”,n就是把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倡导的以价格分析为中心的微观理论与凯恩斯的以总量分析为核心的宏观经济理认结合在一起。对凯恩斯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n1)综合性。宏观与微观,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来研究货币金融问题。2)现实性。3)实用性。4)政策性。第一节货币供给理论n凯恩斯没有对货币供应作深入的研究。货币外生性的理论受到了现实经济问题的挑战。一、货币乘数论乘数由卡恩在1931年提出,并提出了就业乘数计算公式,凯恩斯在1936 年提出投资乘数论,新古典综合派提出了货币乘数论。货币乘数和基本公式:Ms=Bm1、简单乘数模型:nm=1/r(m为货币乘数、r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假定商行经营中不保留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也不以任何形式漏出存款领域。)这个简单模型的结论,与凯恩斯的外生货币供应论是吻合的。2、复杂乘数模型:nm=1/(r+e+c)(e为超额准备金率、c为现金漏损率)。在这个模型中,加入了商业银生和公众行为决定的诸多变量,使货币供应量变成为一个由经济体系内部诸多变量决定的内生变量。n3、货币乘数论的基础。M1、M2。二、货币供给理论中的“新观点”n传统的理论把存款货币的创造局限于商业银行和活期存款的范围内。n1、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具有创造信用,创造存款货币的功能。n (1)金融创新使替代活期存款和通货的(流动性负债)生息资产迅速增加。n (2)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具有完全的替代性。n (3)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也能创造出存款货币。n (4)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信用扩张上只具有程度上的差别。2、金融机构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实际上取决于n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n(1)金融机构的经营决策行为对创造货币能力的影响。n(2)对信用的需求是创造存款货币的关键。 n3、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是控制货币扩张的唯一举措。4、宏观金融控制的目的和手段应该改变n(1)控制的范围必须扩大,实行全面管理。包括所有的金融机构和各类金融资产和负债,各类新兴的金融市场和新的交易实行全面控制。控制的重点是信用规模。任何形式的信用均在控制之列。(2)控制的方法从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由原来的三大工具转为通过央行行为影响利率,进而制约货币扩张。(3)控制的指标应该扩大到金融机构的各种资产流动性比率。三、内生货币供应论n主要命题是:货币当局无法对信贷的供应实行完全的控制,货币供应量已成为一个内生变量。n1、银行的资产决定银行的负债。银行业务决定信贷及其创造的存款货币,是货币供应的发源地。n2、金融媒介方面的创新作用。加快流通速度,相对地扩大货币供应量。。n3、企业创造的非银行形式的支付,扩大了信用规模。第二节货币需求理论一、“平方根定律”——鲍莫尔模型n1、鲍莫尔模型的立论基础:经济行为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n2、鲍莫尔模型的三个假定。n3、货币交易需求与存货理论:人们的手持货币如同企业的存货一样,力图使其成本总额降到最低限度,由此可建立模型。n4、公式推导。得出(见P90)式中,k为最适当的现金持有额,b为变换现金的手续费,y为交易支出总额,r为利率。5、模型的结论n(1)最适当的现金持有额对利率的变化反应敏感,其利率弹性为(-0.5)。 n(2)现金持有额与交易总量、变现手续费之间存在着同方向但不成比例的变动关系。n6、对鲍莫尔模型的评价。二、“立方根定律”——惠伦模型n1、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n(1)手持货币的成本:转换现金的手续费和损失的利息。n(2)收入和支出的状况。n2、预防性货币需求的最佳值公式:四个因素:①持币的机会成本;②非流动性成本,简化为转换现金的手续费;③转换现金的可能次数;④收入和支出的状况。n3、公式推导(见P93)最佳预防性货币需求公式为(见P93)n式中,S²代表净支出分布的方差;c为转换现金的手续费;r为利率。4、惠伦模型的结论n(1)最佳预防性货币需求与货币支出分布的方差、转换现金的手续费、利率呈立方根关系。n(2)最佳预防性货币需求对收入和支出的弹性为1/3。n(3)最佳预防性货币需求对利率弹性为(-1/3)。三、“资产选择理论”——托宾模型n1、托宾模型的研究对象:人们怎样选择最优的金融资产组合。n2、对两种资产保存形式的分析:风险与收益。n3、对待风险的三类人。n4、以风险回避者为对象的资产调整过程:模型的建立(图示)(见P95)。 5、托宾模型的含义与结论n(1)资产分散化原则:同时持有风险资产和安全性资产。调整到边际正效用和边际负效用相等到时为止。此时,总效用最大。n(2)两种资产量上选择的依据:总效用最大。n(3)结论:第一,利率与货币投机需求反方向变动,与预期收益同方向变动;第二,货币投机需求的变动是通过人们调整资产组合实现的。n6、对托宾模型的评论。忽略物价变动因素,两种资产的假设与现实不符合,第三节利率理论n一、利率的决定模型——IS-LM曲线分析:从总体上说明利率是由储蓄、投资、货币需求、货币供应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并在国民收入的配合下决定的。由希克斯于1937年首创,1947年汉森进一步发展。作为一般均衡分析的工具。n(一)商品市场的均衡和IS曲线n1、商品市场的均衡条件:S(y)=I(i)即资本供求相等。n式中S代表储蓄,它与收入同方向变动,I代表投资,它与利率反方向变动。2、商品市场的均衡图(见P97)。n3、IS曲线的导出。n4、IS曲线的特点。利率与国民收入呈反方向变动,它们之间只有相互配合才能使停薪等于投资,从而达到商品市场的均衡。(二)货币市场的均衡与LM曲线n1、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M=Ln式中M代表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行为决定;L代表货币需求,由交易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构成,它们分别取决于收入和利率。 n2、货币市场的均衡图。n3、LM曲线的导出。4、LM曲线的特点:三个区域。n(1)凯恩斯区域:当利率下降到某一点时,曲线为水平状态;n(2)古典区域:当利率升高到一定点后,曲线为一垂直线;n(3)中间区域:向右上方倾斜。表明利率与国民收入呈同方向变动。(三)两曲线交叉与两市场同时均衡n1、两曲线交叉点E代表两市场同时均衡,此交点E决定了均衡利率与均衡国民收入。n2、E点以外的任何一点都不能达到两市场的均衡。n3、两市场的稳定均衡:国民经济体系内存在着均衡的力量能在经济的变动中自动将两个市场调整至均衡。(四)影响两市场均衡的主要因素n汉森的分析,两个假设情况下:分析某一因素时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不考虑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n1、资本边际效率的升降;IS曲线向右上或左下方移动;与国民收入、利率水平同方向变动。(见P101)n2、消费倾向的增减;使投资乘数和社会总需求同方向变动,因此,与利率、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化。n3、货币供应量的增减;使LM曲线向右下方或左上方移动,从而,与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n4、货币需求的变动。通常引起货币需求变动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流动性偏好的改变,二是价格水平的变动。LM曲线向左上方或右下方移动,表明利率水平与货币需求同方向变动,而与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 (五)政府干预和两市场的均衡n1、财政政策对两市场均衡的影响n(1)政府支出的增减直接影响投资水平。与国民收入和利率成同方向变动。n(2)税收的增减对两市场均衡的影响。与国民收入和利率水平反方向变动。n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效果n(1)配合的必要性。为达到政策的最大效果。n(2)配合的几种方式。双紧、双松和一双一紧。3、政策的区域性效果n(1)凯恩斯区域的效果:财政政策有效,货币政策无效。n(2)古典区域的效果:货币政策有效,财政政策无效。n(3)中间区域的效果:财政、货币政策均有效,均衡点的移动对两种政策的反应不同。P105二、利率的结构理论n(一)利率的风险结构n利率的风险结构是指期限相同债券或贷款在违约风险、流动性和所得税规定等因素作用下各不相同的利率间的关系。用风险结构理论来解释期限相同而利率不同的原因。n1、违约风险n违约风险与利率是同方向变动的。发行主体不同的债券,违约风险也不同,一般来说,公司债券的违约风险要大于政府债券,因此有正值的风险升水。举债主体的违约风险大小一般是通过各家评级机构的信用评定等级来衡量。2、流动性n 流动性是指资产在必要时迅速转换成现金而不使持有人遭受损失的能力。因此人们总是偏好债券的流动性,不同流动性的债券,利率也存在差别。一般地,债券的流动性与利率是反方向变动的。资产的流动性大小通常用其变现成本来衡量,其变现成本等于变现的交易佣金加上买卖价差。3、所得税因素n在税法规定利息所得要交税的国家里,税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债权人纳税后的可支配收益,因此,税率通常与税前利率同方向变动。(二)利率的期限结构n解释不同期限债券利率之间关系的理论称作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主要有:1、预期理论:n假定除了预期的未来短期利率外没有别的系统性因素会影响长期利率。预期理论主要有纯预期理论、流动性理论、偏好习性理论。n纯预期理论(PE理论):长期债券的利率取决于长期债券到期前人们对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基于四个假设:收益最大化为目的;各种期限的债券可完全替代;无交易成本;投资者能形成对未来利率的预期,并据此指导投资行为。某特定时间利率的期限结构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短期利率的现行预期。其最大的缺陷是忽视了投资的内在风险。流动性理论,n又称流动性升水或流动性报酬理论(LP)。长期利率到决于市场对未来短期利率预测的平均值加上该债券由期限决定的流动性升水。n偏好习性理论,又称作期限选择理论。长期利率取决于市场对未来短期利率预测的平均值,而且还要加上一项正值的期限升水。考虑了偏好习性的因素就可以更好地解释收益曲线。2、市场分割理论:n假定债券市场参与者具有期限偏好,每一种期限就是一个区分开来的市场,该市场的利率取决于既定的需求与供给。 3、期限选择和流动性升水理论:n通过观察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就可以知道市场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测;长期利率取决于这种预测的平均值加上该种债券由供求条件决定的期限(流动性)升水。第四节储蓄理论n一、储蓄生命周期理论(莫迪利亚尼等,1954,1979)n储蓄在经济中作用的争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逐步重新肯定了储蓄对于经济的积极作用;n(一)储蓄的决定因素n1、关于储蓄决定因素的争论。普遍认为收入是决定因素;n凯恩斯主义认为,决定储蓄的是人们的本期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又受人们心理因素的影响。供给学派认为n。储蓄不是取决于名义收入,而是取决于实际可支配收入,即指本期收入中减去纳税务局部分和受通货膨胀损失部分以后的收入。因此税率和通货膨胀对储蓄有很大影响。n2、储蓄生命周期论的观点。莫迪利亚尼认为储蓄既不是取决于本期收入,也不是取决于人均收入,储蓄主要取决于人的终生收入,储蓄的变化与生命周期息息相关。(二)个人储蓄模型与推论立论基础是费雪的效用最大化原则(1930):消费者是按合理的、效用最大化原则把他们所有的收入最优地安排在一生的消费中。储蓄生命周期说的命题是:消费者将选择一个合理的、稳定的消费率,接近于他预期一生的平均消费。关于个人储蓄行为的基本结论:短期中储蓄的多少,在本期收入与终生平均收入二者之间波动,长期储蓄的变化则与个人生命周期和家庭规模紧密相关。1、两个假定。 n1)收入不变,直至退休。退休后收入为零,利息收入也为零。2)一生中消费不变,没有遗产。n2、个人储蓄模型。人生大致分为三个年龄阶段:未成年期、成年期、老年退休期。在未杨年期和老年退休期,消费大于收入;在成年期,收入大于消费,储蓄为正数。3、基本模型的推论:n一个国家的储蓄率与人均收入无关,个人储蓄率取决于生命周期;经济的长期增长率与总储蓄变化率同方向变动;人们没有遗产继承也可以通过储蓄积累财产;在既定的增长率下,制约储蓄的主要参数是普遍的退休期长度。(三)影响个人储蓄行为的因素n1、个人收入的生命周期及家庭模型。n典型的个人收入曲线,在其生命周期内也呈现峰形。家庭规模是指家庭人口数量及结构,家庭规模的生命周期也具有峰形状态,只是到达顶峰的时间早于收入顶峰。一般来说,个人储蓄的峰顶,大约在60岁左右。。,n2、工作期和退休期的长短。储蓄率主要取决于工作期和退休期的长短;从原则上说,人均收入水平高只是形成储蓄的优势地位,加大储蓄的总量,但对储蓄率却不足以产生可观的影响;社会保险对储蓄率也构成不了多大影响。3、流动性抑制。n如果借贷市场不完善和个人未来收入不确定,就会使人们的消费计划受到流动性的抑制。n4、对将来的考虑。绝大多数人都是有自制力和行为合符理性的,可以保持终生收入的同一消费率。储蓄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利息率,因为个人储蓄的目的,旨在提供退休后消费所需的可支配金额。一般来说,在短期内,利率对于储蓄可能有所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微弱的,从长期看,利率对储蓄的影响基本为零。(四)政策意义 n1、必须实施稳定的货币政策才能稳定储蓄。通胀会削弱储蓄意愿,提高消费率。n2、对财政政策的意义。建议:1)将对本期收入征税改为对消费征税。它更接近于对终生收入征税,因此,对储蓄有很好手鼓励作用。2)在财政预算上必须坚持代与代之间的公平原则。消费性支出额应该等到于科收收入,否则,就是对未来几代人的剥削。3)采用周期平衡预算。二、其他政策的配合效果。n增加储蓄不完全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所能奏效的。还需要其它措施的配合。例如,发达国家适当削减过多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对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鼓励减少人口,缩小家庭规模的政策和适当缩短工作期限。三、储蓄与经济增长n(一)哈罗德的实物增长理论(R·F·HARROD,英国经济学家)n他以经济增长率为核心来建立经济增长的原始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根据储蓄的不同地位与作用,把经济增长率分为三种,并分别加以研究:n1、实际增长率:是对经济体系任何两个连续的时间之间收入增加的实际情况的描述,表明任何一个时期产出的增加等于储蓄率与资本系数的比例。G=S/C。这个实际增长率只不过是投资必等于储蓄这一事实的动态化的表述。2、保证增长率:n保证增长率又称均衡增长率,它描述的是在不考虑技术进步和人口变动的前提下,使企业家们感到满意的均衡增长率。Gw=Sd/Cr。n3、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是将人口和技术进步等因素考虑在内的经济增长率。它反映的是持续的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所容许的最大经济增长率。Gn=So/Cr。 (二)托宾的货币增长理论n1955发表了《动态总体模型》的论文,第一次把货币因素导入经济增长模型,把货币贮藏手段亟能对经济的短期影响扩展到长期的经济增长模型中。1960年,探讨了不同储蓄形式和货币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建立了货币经济增长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完善了西方经济增长理论。1、总储蓄的构成与分类n1)持有现金余额的现金储蓄;2)实物储蓄。Sb=Sm+Skn2、现金储蓄与实物储蓄的关系:现金和其它资产之间有完全的替代性,所以人们在安排个人的储蓄时总会不同程度地保持一定比例的现金,在既定的储蓄下,现金储蓄与实物储蓄有此增彼减的关系。3、储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n要促进经济增长,重要的问题在于提高SM在总储蓄中的比重。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利率来提高Sm在总储蓄中的比重,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在货币经济中,国家对经济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货币的作用来实现,而且通过这种政策调节可以实现高速的经济增长,这比纯粹实物经济增长模型中完全依赖市场机制来调节要稳定和可靠得多。第五节通货膨胀理论n一、通货膨胀的原因n1、需求拉上说:总需求大于商品供给时,就形成了膨胀性缺口。n2、成本推动说:由于供给本身的价格提高而引起成本上升,从而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通货膨胀。n①工资成本推动;②间接成本推动;③垄断价格推动;④进口成本推动。 二、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n1、通货膨胀的促进论n(1)通过膨胀性收入扩大政府投资;n(2)通过转移性收入分配增加私人投资。n2、“托宾反论”:通货膨胀促使人们的实际现金余额转换成实物资本,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也随之增加。n3、对物价上涨的必然性和通货膨胀社会代价的看法。n4、关于适度通货膨胀问题。三、滞涨的原因分析n按凯恩斯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不可能同进并发;新古典综合派根据菲力普斯遥失业与通胀之间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主张政府在这两个祸害之间相机抉择,取得最佳平衡。滞涨现象无法用已有理论来解释。n1、部门供给说:某部门产品供不应求引起的价格上涨推动了相关部门的成本和售价,引起生产下降和物价上涨。2、财政支出说:n财政的投资性支出下降,福利补助支出上升,这种支出结构的变化引起失业和物价上涨并存。n3、市场结构说:劳工市场的结构不平衡使失业和空位并存,由于工资的刚性,最终形成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四、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主张n1、财政政策:投资赋税优惠;削减消费税;削减失业津贴;控制政府支出等。n2、货币政策:逐步减缓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控制实际利率。n3、收入政策:对工资、物价实行限制,形式有指导性限制、以税收为手段的限制、强制性限制三种。 n4、劳工政策:培养和训练劳动者,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克服结构性失业。第六节货币政策理论一、多重货币政策目标论n1、多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体系的构成: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n2、多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及其“相机抉择”二、利率中介指标论n1、利率是微观经济活动的重要调节器。利率是人们进行经济决策和采取经济行为的重要依据。n2、利率是连结宏观和微观经济的纽带。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要对微观经济活动起作用,离不开利率这个中介。从宏观到微观之间,利率是纽带,又是杠杆。3、利率是衡量经济态势的最佳指标。n利率是把实物领域和金融领域连接起来的中介环节,是联接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桥梁,利率的变动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状况的综合表现,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未来的预期都可以及时、灵敏、全面地反映出来。n4、利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应盯住实际利率而非名义利率。三、货币政策的资产传导论n托宾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从资产的价值与结构变动的角度来分析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n1、经济体系的部门分析:金融部门与实际经济部门。实际部门是由现实生产中的商品和劳务市场组合成的复合体;金融部门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资产债务市场组合成的复合体。金融部门所决定的资产价格、利率等将影响实际部门,反过来也会受实际部门的影响。 2、经济活动中的资产分析:n货币资产与实际资产。对金融部门的分析是用资产负债表进行存量分析;对实际部门的分析是用收入支出表进行流量分析。将这两大部门联结起来的是净值的增加等于资本价值增值的会计恒等式以及其他存量和流量的技术关联。由于两个部门存在着这种复杂的结构关系,导致货币供应量变动后影响实际经济活动变化的传导机制相当间接和迂回的。3、货币政策操作后的资产传导分析:n各经济主体在一定时点上的实际资产结构,取决于当期各种资产的利率结构、价格水平和预期因素。当各经济主体所保有的实际资产结构与其所意愿的资产结构相一致时,资产结构便处于均衡状态。贷币供应量的变动的影响由金融部门扩散到实际经济部门,从而对实际经济活动发生影响。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n商业银行现金存款增加,出现超额准备→商行增加放款或投资来消除多余的超额准备→引起存款货币供给的增加→非银行部门的资产结构中出现多余的货币余额→(在贷款需求和债券供给不变的条件下,银行增加贷款或投资将导致利率下降和债券价格上涨)→非银行部门用过多的货币余额去购买相对便宜的股权资产→股权资产价格上涨而其收益率降低→剌激企业增加股权资产的发行以扩大其投资额→投资品价格上涨、就业量增加、国民收入增加→交易性货币需求增加吸收一部分超额货币供给,并使整个经济社会的资产结构回复到均衡状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