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评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版小学数学《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评课稿 我把这些课堂提问从问题的意义类型角度,将它们归纳为以下几类:1、常规管理性问题:包括教学组织问题;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的评价问题和非知识性的环节过渡问题。(1)教学组织问题:如“这一小组完成了吗?你们准备好了吗?等(2)对学习态度、情感的引导评价问题:回答声音要怎样啊?对听的同学提个什么要求?等。(3)非知识性环节过渡问题:谁来回答这个问题?2、判断性问题:他说的对吗?是不是这样?会不会量?3、识记性问题:哪里有角?这是什么角?4、理解性问题:这两个角一样大吗?
2、为什么?5、发散性问题?还有不同的想法吗?为什么呢?6、无关性问题(低效、无效):同不同意?好不好?是吧?记住了吗?对吗?整理结果如下:教师数据问题林飞雪励梦迪合 计个数百分比个数百分比平均百分比常规管理性612.5%1120.8%8.516.8%判断性48.3%47.5%47.9%识记性1225%1426.4%1325.7%理解性1122.9%713.2%917.8%发散性24.2%59.4%3.56.9%无关性(低效、无效)1327.1%1222.6%12.524.8%合计485350.5从提问类型、教
3、师挑选回答问题方式、教师理答方式和学生回答的类型四方面统计的结果来看,两位教师课堂提问的情况如下:在提问类型上,教学性质方面的提问以识记型问题为主,林老师和励老师的理解性问题分别占22.9%和13.2%,识记型问题分别占25%和26.4%,发散性型问题分别占4.2%和9.4%,管理型问题分别为12.5%和20.8%,判断性问题分别占8.3%和7.5%,无关性问题分别占27.1%和22.6%。从教师提问的问题类别来看,励老师有思考价值的占62.3%,有直接答案的占35.8%,林老师有思考价值的占67.5%,有直
4、接答案的占30%。从教师挑选回答问题方式方面,提问后让学生齐答分别占37.5%和40.4%,提问后个别回答,分别占57.5%和53.8%,提问后,讨论汇报分别占5%和2%。在教师理答方式方面,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分别占17.5%和26.9%,重复自己问题或学生答案,分别占20%和9.6%,提醒指引分别占47.5%和42.3%,“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或对学生回答不理睬的情况分别占22.5%和25%。在学生回答的类型上,以“认知记忆性回答”为主。其中认知记忆性回答分别占35%和40%,推理性回答分别占35
5、%和16.7%,机械判断分别占15%和33.3%,无回答分别占15%和10%,创造评价性回答,没出现。教师在“提问后,让学生齐答,的情况分别占37.5%和40.4%,提问后个别回答,分别占57.5%和53.8%,这说明这两堂课中,个别回答是回答问题中的主要方式。个别回答则能了解每个学生的即时性情况,能部分地弥补班级授课制中的一些不足,但在课堂教学实际中,却很容易出现“一生一师”式的私塾式教学的局面,教师将注意力仅放在某个学生身上而忽略其他学生,尤其是当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教师不断暗示和提示这个学生,直至学生回
6、答正确。这样做对被提问的学生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有利于该生对所问及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却未必如此,致使问题的教学价值大打折扣。集体回答仅次于个别回答,也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回答问题的一种主要形式。集体回答问题有它的好处能营造一种氛围,这种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投入学习,进行思考,使不习惯于思考的学生或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受感染,活跃课堂气氛等。但集体回答也存在诸多的不足,如容易使一部分学生充当“南郭先生”,混水摸鱼,滥竿充数。通过听课观察,可以得出这两堂课中教师课堂提问有以下特点:1.课堂教学以师生
7、一问一答或边讲边问为主的形式展开,教师每堂课的提问次数在20-30次左右。这两堂课中,教师一讲到底的情况很少。基本上是以师生问答形式进行的。教师提问次数均为50次左右,平均每0.7分钟左右提问一次,而师生问答和学生思考时间分别占一堂课的80%和75%左右。2.所提问题的类型以理解性型问题和识记性问题居多,极少有发散性问题提出。3.提问后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较短,回答问题的形式以个别回答为主,其次是集体回答。4.课堂上都是老师提问学生,极少有学生能主动提出质疑。课堂上的提问主动权基本都掌握在教师手中,就算学生提出
8、质疑,也是在老师问“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这个问题后才来回答,学生因此而显得很被动,所以课堂上学生提问的情况比较少见。问题是一把“双刃剑”,问得好,能“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思维的灵动,“问出”课堂的精彩。问题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是问题质量的第一要素,是问题信息得以正确传输的前提条件,是课堂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课堂流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希望我们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加以重视。在日常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