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592774
大小:34.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6-15
《导学式教学模式解析汇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文档式导学教学模式解析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的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教学的每个环节和过程都有具体的做法和目的,只要我们认真去理解、把握其教学思想,不要使这种模式程式化、教条化,而能创造性的根据学科特点及课型、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预设,灵活运用好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并能充分运用好教学资源,课堂上能以“学”定“教”,以“学”定“导”,就一定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导学式教学模式对新授课教学比复习课教学更有效,对理科教学比文科教学更有效,只有我们在借鉴的基础上
2、更好的去完善、补充它,就能发挥出它更大效益。目录1基本概念2基本思想3理论基础4实现目标5基本程序6作用7具体操作导学式教学模式-基本概念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导为主线,学为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渐进自主学习的模式。其源于“启发式”教学模式,但与“启发式”教学模式相比,其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思考、求知、探究、应用、创新,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导学式教学模式-基本思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直接向学生转述知识,而是组织引导学生自学求知。它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
3、上,把教师的职能重心从“授”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转移到“导”上,把教学目标的重心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上,它把教师在课堂上的职能行为界定为主要是“导”,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规范为主要是自学。这正好与新课程中教与学要求相吻合;教师从认知的权威到平等的参与课堂教学,从知识的传递者变成学生学习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导学式教学模式-理论基础该模式是在教师己经认识和掌握了教学规律的基础,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导学式”教学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教师“导”,学生“学”,“导”为主体 ,“学”为主线,把讲授、自学、讨论、谈话、练习等各种形式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有创造精神的人,无疑是大有益处,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维规律的。导学式教学模式-实现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回归学生的主
5、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使学生想学、能学、会学、愿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获取终身学习的兴趣与能力。2.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教师,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的“导”必须真正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以“学”定“导”,为“学”而“导”,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以“主导”代替“主体”的课堂教学现
6、状。导学式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有效自学——精讲互动——总结拓展----当堂训练”四个程序一、有效自学其程序是:教师展示自学提纲(目标、要求、方法、时间)———自学思考题(教材中可以找到、感知到的)———学生高效自学(动手、动脑)———教师巡视、答疑(最大限度发现学生中的的问题,及时补差)首先,为师者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自学目标。目标的设定至少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要具体,不能抽象,以学生一看就明白为度。二是要重基础。因为是自学,所以要以学业能自主达成为度,
7、切不可人为地提高标准。三是小而少,小是指学习目标不要太大,太大就显得空洞;少是指目标不易过多,要把重心放在知识和能力上,至于情感目标是融合在教学全过程之中的,是教师教学艺术上的问题。学生知晓否是次要的,只要授课者对此有所把握,情感也就自然渗透到其中了,所谓教育即影响也就是这个道德理。其次是自学内容的设定。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预习内容应以“问题”形式出现,即让学生能够明白预习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有了具体问题,学生的预习才会有的放矢。但只有问题还是不行的,还要有具体的“方法提示”。这既是“导
8、学”的一个重要体现所在,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唯长期辛苦的训练,才能成为使然;三是问题的设计更多的要关注基础,但也要有梯度,即一定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预习中,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因预习有不同程度的喜悦之情。梯度,即层次性,重基础,但不是说涉及到欲教学的内容的重点、难点、生发点、拓展点等应可以让学生进行尝试;我们首先要相信学生,再者这样设计也为了便于老师了解学情,知道哪些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哪些问题学生自己解决不了。这也为下一步骤“师生互动”提供教学资源。第三是设计的问题不易过多且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