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551176
大小:16.6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14
《〈相交线〉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相交线》教学设计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长山中心学校袁丙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上学期已直观认识了直线、射线、线段、角的初步几何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相交线的有关事实。首先认识对顶角,然后进一步探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三线八角”图中顶点不同的两个角之间的关系。这样安排符合学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为下一步学习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判定作好了铺垫,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大展的时期,其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空间观念尚未形成,而由于本节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尤其是变式图形的训练,学生在判断上存在
2、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三、设计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轻松和快乐中学到知识,寓教于乐;面对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重在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探究。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1)结合图形能准确辨认对顶角,掌握对顶角相等这一事实。(2)能正确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数学思考方面:从复杂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的过程中,渗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3.解决问题方面:(1)通过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辨认,以及变式图形的识图训练,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2)通过对顶角性质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推
3、理和逻辑思维能力。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在探究和讨论活动中,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五、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教学重点是对顶角相等的探索过程;学生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六、教学准备:1.学生方面:三角尺、量角器。2.教师方面:多媒体课件、剪刀。七、教法、学法:本课主要采用多媒体和教具演示的直观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同时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建构过程,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多媒体投影大桥的图片)师:同学
4、们,你们看这座宏伟的大桥,它的两端有很多斜拉的平行线,桥的侧面有许多相交线段组成的图案,这些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两条直线相交能形成哪些角?这些角又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研究的内容:相交线(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直观形象地给出了生活中的平行线和相交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究尝试,突破难点1.教师动手操作(用剪刀剪开布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中你能发现有关角的问题吗?在这个过程中握紧把手时,随着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小,直到剪开布片。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成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
5、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2.取两根木条a、b,将它们钉在一起,并把它们想像成两条直线,就得到一个相交线模型。如图1所示。在七年级上册中我们已经知道∠1与∠2的和等于180°,所以∠1与∠2互补,再仔细观察,这时的∠1与∠2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不仅互补,而且互为邻补角。【设计意图: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自然而贴切。这样安排既可以复习七年级上册中互补的知识,又为学习本堂课的新知识做了铺垫。】3.数学交流,释疑解惑(1)让学生讨论教科书中第4页的“讨论”。讨论时所给的表格可以逐步呈现,先结合两条
6、直线相交的图形,找出其中所成的角,寻找各对角的位置关系。(2)讨论不同的角的位置关系,得出对顶角的定义,并提醒学生注意:①是两条直线相交而得;②有一个公共顶点;③没有公共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3)对顶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讨论后得出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合作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对顶角相等”这句话,学生很好理解,只是不知怎么阐述理由,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同角的补角相等”得出对顶角的性质。】(四)解决问题,应
7、用新知教学课本中的例题(学生先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互动,最后全班交流,生答师小结板书。)(五)巩固练习,内化新知1.课后练习。2.补充练习。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B、相等的两角是对顶角。C、有公共顶点并且相等的角是对顶角。D、两条直线相交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②已知∠1与∠2是对顶角,∠1与∠3互为补角,则∠2+∠3=()°。③如图2:直线a、b、c两两相交,∠1=60°,∠2=∠4,∠3=()°,∠5=()°。【设计意图:通过富有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内化。】(六)课堂
8、小结,反思升华可以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