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案——第十八单元: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考点展示命题动向考查强度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命题较多地侧重能源消费与调配、区域经济合作与资源调配等与现实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事件,选择题和综合题考查的形式均有。高考更多关注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地、调入地和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影响。★★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产业的特征等分析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大多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联系现实问题,往往综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产业转移对迁入地、迁出地
2、的影响是考查的重点。★★★★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思考:为什么进行资源跨区域调配?区域差异资源差异经济差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加强区域之间联系发挥各个区域优势求得共同发展北煤南运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一、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二、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考点一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建设及其意义的分析真题1(2011年安徽卷)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下图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完成(1)~(2)题
3、。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1)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分别对应图中的( )A.a、b、c B.c、b、a C.c、a、b D.b、c、a(2)当前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的是( )A.西电东送 B.西气东输C.陕西煤炭资源开发 D.东海油气资源开发【点石成金】 第(1)题,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向西部发展明显,其重心变化轨迹对应c,能源消费总量重心变化轨迹为b,GDP重心变化轨迹为a。第(2)题,我国能消费重心位于东部,要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就要加强我国东部能源生产的发展,结
4、合选项可知东海油气资源开发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答案】 (1)B (2)D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真题2(2009年福建卷)下图示意我国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能源自给率的变化情况。完成(1)~(2)题。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A.Ⅰ B.Ⅱ C.Ⅲ D.Ⅳ(2)下列地区可以大量调出能源输往Ⅳ地带的是( )①东北地区 ②西北地区 ③青藏地区 ④西南地区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图中四条曲线代表西部地带的是( )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的消费量迅速增加,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自给率不断下降,因
5、此曲线Ⅱ代表全国。第(2)题,结合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等我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可知,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带的天然气和水电可以大量输往东部地带。【答案】 (1)C (2)D【点石成金】 认真读图,联系我国三大地带能源生产和分布的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第(1)题,长期以来,我国中部地带是能源生产集中分布地带,如山西和内蒙古的煤炭,黑龙江的石油在全国占有突出的地位,产量远大于消费量,因而自给率高。但近些年来,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带的能源得到大力开发,加上西部地带经济发展水平低,能源消费量小,因此能源的自给率超过中部地带。因而可以判断
6、出曲线Ⅰ代表中部地带,曲线Ⅲ代表西部地带;我国东部地带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大,能源不能自给,其自给率低,故曲线Ⅳ代表东部地带,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能源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资源跨区域调配一定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前提下进行的,根本原因是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而且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分析往往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如下表。目前我国已经开工建设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有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对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建设的分析涉及工程建设背景(原因
7、)、工程建设的意义等,结合我国西气东输,总结各方面的分析思路如下。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配置西气东输工程资源调出地区①资源储量丰富;②资源产量(或潜在产量)巨大;③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消费量远小于资源生产量,能够满足输出西部地区天然气储量巨大,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天然气消费量小,天然气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水平提高较慢资源调入地区①经济发达,资源消费量大;②区内资源储量小或资源产量难以满足资源消费需求;③资源问题制约了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东部地区天然气储量小、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大,而其他能源
8、生产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