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生南国--很好的诗词演讲稿

红豆生南国--很好的诗词演讲稿

ID:38489898

大小:2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13

红豆生南国--很好的诗词演讲稿_第1页
红豆生南国--很好的诗词演讲稿_第2页
红豆生南国--很好的诗词演讲稿_第3页
红豆生南国--很好的诗词演讲稿_第4页
红豆生南国--很好的诗词演讲稿_第5页
资源描述:

《红豆生南国--很好的诗词演讲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王维善写山水诗,而此诗又是他山水诗之外的另一种类型,也体现了王维诗作方面极高的造诣。此诗与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有一点关系,因为这首诗是王维写给李龟年的。然而两首诗又有明显的不同之处:虽然两首诗都是写于李龟年流落江南之时,但杜甫的诗明显带有较浓厚的时代色彩,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之情;而王维的这首诗几乎完全是些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读起来比读杜甫的那首诗要轻松得多,没有了凝重的感觉,这也是王维诗的一大特点。我们先回到这首诗。首句红豆生南国是我们所熟悉的因物起兴的手法。红豆生

2、南国,春来发几枝,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红豆的别名是相思子,古诗中常用红豆来比喻相思之情。这一句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尤其以一个设问句表达情思,显得自然而又格外亲切,委婉地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南国是李龟年所在的地方,诗人以友人身边的景色唤起友人的情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诗人诚恳地劝友人采摘红豆,提醒友人记得他们之间的友谊,而诗人自己的相思之情也流露了出来。这里的“多”字如果改成“勿”字整首诗就平添了一份幽怨之情,但这就不符合王维的性格。最后一句把自己

3、的相思之情寄于红豆,“此物”是什么?是红豆,也是王维,王维不说自己相思,而推与红豆,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这就很容易让我们想到香菱的第三首诗的尾联: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也同样使用了这种手法。这里“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算得上是绝句的上乘佳品。这里我们觉得王维似乎有些奇怪,友人流落江南漂泊在外,他的诗中却没有一点惋惜感慨的痕迹,似乎并不合理。然而联系王维本人来看,他是个崇信佛教的人,处事平静恬淡,也许他这首

4、诗中纯粹的友情恰恰能让流落江南的李龟年感到一种轻松与释然,恰恰可以劝诫友人凡事要看淡些。这也不枉他诗佛的称号。读王维的诗总让我们感觉到他是那么的恬静平和,似乎从来没有愤慨不平、大喜大悲。然而联系他的生平,他一生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曾想过在政事上有所作为,做过大官,同时也是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天宝十五载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他服药假装生了病,仍被送往洛阳,署以伪官。这一段的经历理应让他感到痛苦,至少也是不快乐,但从我们所知的他的诗文中,却根本读不出一点苦闷的味道来,仿佛他从来只住在山里,过着“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5、”“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生活,诗中表现的情感也多是友情、乡情,很少提及官场或是政治上的事。我们可以说他的诗陶情风景,缺乏社会内容,但我认为更多的还应从好的方向去理解,学习他平和的心态。王维能够做到恬淡自适,就好像一尊佛,凡尘俗事近了他的身,却入不了他的心,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平静得如臻化境的心态,这是他的过人之处,也可以说,这是他的伟大之处。我们读王维的诗时,总会感觉到一种开阔的境界,沉浸于山水之乐中。而从中我们可以学习的就是这种宁静的心,我觉得这种心态对我们的处事学习都是有好处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

6、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标准的写照。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只要饱读诗书、学识渊博,便自然会表现出文人的优雅举止和翩翩风度。这句话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表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可以算得上是名句了。一个常见的出处是苏轼的《和董传留别》。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董传时与之相随(当时董传很穷困)。次年回长安后作此诗。全诗如下: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 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 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另一个出处是所谓的

7、陶渊明一首诗(《诗词三百首》,作者:白玉)全诗如下:仁者乐山山如画,智者乐水水无涯。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细雨朦胧小石桥,春风荡漾小竹筏。夜无明月花独舞,  腹有诗书气自华。     多数资料认为这一名句出自苏轼的《和董传留别》,认为出自陶渊明的则寥寥无几。我个人的看法还是应该出自苏轼。原因有二点。   其一:从两诗的比对来看。从诗的文字水平和思想内容以及众多古书所载来看,前者是苏轼所作,是确凿无误的。而第二首诗的风格虽然也想学陶渊明那种恬淡的风格,但是文字水平和陶渊明有明显的差距,显然是后人所作来假托陶渊明之名。   

8、其二:陶渊明生活在苏轼之前,假如此句果真是陶渊明所创。那么苏轼应该不会随便引用的,就算引用也会被别人指出来的。因此从另一面也证明后一首不是陶渊明的真作。   好在他们俩不生活在同一时期,好在他们那时候没有网络,好在他们都不需要自我炒作。要是换在今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