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457432
大小:6.27 M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13
《“执果索因”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设计方案课题:“执果索因”初探教师李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回顾垂线性质、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学习“索因”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卓越课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充分体会“执果索因”这一逆向思维方法教学重点用“执果索因”探求证题途径教学难点如何“索因”。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具多媒体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措施、反馈、矫正)一、展示课堂目标:通过解读本章知识结构图,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学习用“执果索因”分析、探求证题途径,用“由因导果”写出证明过程的双向思维方法,综合应用本章知识,让同学们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证明题。二、展示本章知识结构图三、重点知识回顾、解读(
2、一)邻补角与对顶角(二)垂线垂线性质1: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线性质2:垂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强调是垂线段的长度而不是垂线段本身。垂线段是“形”、“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数”。(三)三线八角:截线、被截二直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抓住截线这一关键,正确识别这三种不同位置关系的角。(四)平行线及判定、性质、平移1、平行线、平行公理及推论2、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3、平移:(1)定义(2)特征:平移前后图形形状、大小不变;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四、“执果索因”寻“发端”、“由因导果”写过程(一)师生互动,体会
3、典例:教师通过经典例题让学生体会什么是“执果索因”与“由因导果”。如图,已知BD⊥AC,EF⊥AC,D、F为垂足,G是AB上一点,且∠1=∠2。求证:GD∥BC。师生互动:教师层层设问,学生思考作答,步步逆推至已知。师:要证的结论肯定是正确的,只是需要我们去找到它成立的原因。生:对。师:欲证GD∥BC,需证什么呢?生:同位角等或内错角等或同旁内角互补。师:那么从该题图形和题设条件来讲,选证什么容易些呢?生:当然证内错角∠3=∠2容易些。师:欲证∠3=∠2,由于题设∠2=∠1,需证什么呢?生:等量替换,转证∠3=∠1。师:∠3与∠1位置关系如何?生:同位角。师:欲证同位角∠3=∠1,需证什么呢?
4、生:需证BD∥EF。师:欲证BD∥EF,需证什么呢?生:需证∠BDC=∠EFC。而∠BDC=∠EFC是显而易见的:因为BD⊥AC,EF⊥AC。这就回溯到了题目的已知条件,完成了该题的“思”,接下来就启迪学生用“综合法”“由因导果”,从上面的思路终端——BD⊥AC、EF⊥AC出发,严谨流畅地写出该题的“解”——证明过程,这是很容易的了。证明:如图,∵BD⊥AC,EF⊥AC∴∠BDC=∠EFC=90°∴BD∥EF∴∠3=∠1又∵∠2=∠1∴∠3=∠2∴GD∥BC(二)“索因”与“导果”:“执果索因”是一种逆向思维方法,就是从要证的结论(或要解的问题,即“果”)出发,分析其成立的条件,层层逆推,最终
5、回溯至题设条件或定理或公理(即终端的“因”)上,由于“索因”过程中步步可逆,所以“索因”成功后,可“由因导果”,从终端的“因”(题设条件或定理或公理)出发,层层顺推至结论,也就是写出证明过程(或解题过程)而使问题得证(或得解)。这种先“思”后“解”(写),即用“执果索因”探寻证(解)题思路,用“由因导果”流畅地写出证(解)题过程的方法,逆顺两向思维结合,双剑合璧、相得益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获得一种享受,收到奇效。但此法的掌握也非一日之功,需同学们日积月累、积沙成塔,方能驾轻就熟。(三)莘莘共品,初试身手:让学生始尝“执果索因”其味,抽优生上台仿前例讲析简单的几何证明题,生生互动为主、教
6、师点拨为辅。(1)如图,AB∥DE,∠1=∠ACB,AC平分∠BAD,求证:AD∥BC。(“索因”至AB∥DE)(2)如图,直线AD与AB、CD相交于A、D两点,EC、BF与AB、CD相交于E、C、B、F,如果∠1=∠2,∠B=∠C。求证:∠A=∠D。(“索因”至∠1或∠2等于其对顶角)(3)如图,已知∠1+∠2=180°,∠DEF=∠A。求证∠ACB=∠DEB。(“索因”至∠1与∠DFE或∠2与∠BDC邻补)五、本课归纳六、课后觅味1.如图,∠AEF=∠B,∠FEC=∠GHB,HG⊥AB于G,求证:CE⊥AB2.已知,如图,BCE、AFE是直线,AB∥CD,1=∠2,∠3=∠4。AD与BE平
7、行吗?为什么。(3)如图,已知∠1+∠2=180°,∠DEF=∠A。求证∠ACB=∠DEB教学后记参考资料:本人发表于国家级刊物《中华少年》2012年总第11期并获一等奖论文《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中“执果索因”的能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