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ID:38440546

大小:2.92 MB

页数:51页

时间:2019-06-12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_第1页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_第2页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_第3页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_第4页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_第5页
资源描述: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八章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第一节耕作制度演变我国农耕历史至少已有六七千年,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机械化集约生产,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耕作制度也相应经过了撂荒制、休闲制、连年耕种制和集约农作制等典型阶段。一、耕作制度50年发展和演变1、以恢复生产,引进国外先进耕作技术为主的阶段(1949-1955年)中国耕作制度基本处于继承传统的技术经验和引进并参考应用外国经验,特别是前苏联的土壤耕作方式的阶段主要特点:土地利用率低,休闲或者撩荒较多,复种指数为133;“低投入、抵产出”,平均粮食单产1320kg/hm2;种植方式单一,南方稻田多为间作

2、稻,双季稻面积不大,中部地区以单种轮作为主,东北地区以清种为主,一年一熟,西北地区实行休闲制;耕作制度理论以传统的“地力常唯新”为主,以原苏联的草田轮制度和土壤团粒学说为主。2、以用养结合,发展化肥、灌溉为主导的阶段(1956-1970年)进行耕作改制,长江以南水稻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长江以北、秦岭淮河以南则扩大冬种(小麦、油菜),发展稻麦两熟,北方推广三种三收,复种指数达到140;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灌溉面积30%以上,化肥投入迅速增加,1970年已经达到26kg/hm2,农业机械和电能增长;粮食单产达到1841kg/hm2,开始了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多熟制理论。3

3、、以农作物间套作及高产技术为主导的阶段(1971-1985年)进行大规模耕作制度改革,耕作制度进入了的创新和全面发展的阶段粮食作物面积下降,经济作物面积增加;小麦、水稻、玉米和棉花、油料、糖料发展迅速,杂粮作物如谷子、高梁下降复种指数大幅度提高;北方小麦、玉米两熟面积中约有75%实行套作,东北地区玉米、大豆间作面积约占玉米播种面积的一半左右,鄂西、云贵、四川等南方丘陵旱地上间作套种广泛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粮食单产连续跨上了2000kg/hm2和3000kg/kg两个台阶,到1985年左右粮食总产3.7亿t以上4、以种植作物结构与作物布局调整为主导的阶段(1985-1

4、998年)种植制度方式多样化,南方冬季农业开发,小麦、油菜、绿肥、蔬菜扩大,长江中下游的再生稻,北方地区麦套玉米、麦套花生大豆;一熟地区小麦玉米间作面积逐年增加。作物布局调整。东北改造低洼易涝地发展水稻,近5000万亩;黄淮海和新疆地区的棉花生产优势开发利用;蔬菜开始发展迅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耕作制度方向。高效集约型可持续农业模式、生态建设型可持续农业模式、节水高效型可持续农业模式等。5、全面调整结构,以优质、高效及产业化为主导的阶段(1998年-现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升到战略高度,WTO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增加农民收入和与农产品竞争的压力加大农产品品种

5、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优质专用农产品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高效经济作物、畜牧业、水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主要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黄淮海优质小麦带、长江流域油菜带、新疆的棉花、黄土高原苹果等黄淮海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区和东北平原区对全国粮食总产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0%、23%和12%,三大区占到粮食总产的65%左右。第二节我国耕作制度区划按照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作物种类与熟制的不同,以及区域特征的相异性,我国耕作制度可粗略分为三个带(即一熟带、二熟带和三熟带)和12个一级区、38个二级区。熟带的划分主要以热量(积温)条件为依据;一级区的划分是综

6、合位置、地貌、水旱作、热量、熟制、作物类型等因素。二级区的划分是根据一级区内上述综合因素的差异进行一熟带:大于0℃积温4000-4200℃以下的地区二熟带:大于0℃积温4000~4200至5900-6100℃地区三熟带:大于0℃积温在5900-6100℃以上的地区一熟地区主要是东北、西北地区,华北与西南丘陵旱地二熟地区主要是华北、西南、江淮、长江中下游、东南丘陵三熟地区主要是西南盆地,长江中下游、东南及华南水田一熟区包括6个一级区、17个二级亚区,共925个县(市、区),国土面积约530万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4%,是我国主要的林区和草原牧区。本区耕作制度的主要

7、特点如下:农业生态条件差,大多数处于西部生态脆弱区。人均耕地面积多但质量差,以旱地农业为主。我国最大的奶牛和羊养殖基地,猪养殖低农业基础条件差,农业生产水平低特色农业有优势1、青藏高原喜凉作物一熟轮歇区:包括藏东南、青海中北部,川西、甘西南等区域,典型高原农区,海拔2600—4000米。由于地势高,寒冷而干旱,只能种青棵、春小麦、碗豆、油菜等喜凉作物,一年一熟。本区耕作粗放,生产水平低,部分耕地撂荒轮歇。Ⅰ⒈藏东南川西河谷地喜凉作物一熟区。在“一江两河”地区,是青藏高原农业的精华所在。Ⅰ⒉海北甘南高原喜凉作物一熟轮歇区。在青海北部的环湖地带和柴达木盆地甘肃西南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