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里的搓澡工——农民工迁移与城市适应研究

都市里的搓澡工——农民工迁移与城市适应研究

ID:38428962

大小:78.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6-12

都市里的搓澡工——农民工迁移与城市适应研究_第1页
都市里的搓澡工——农民工迁移与城市适应研究_第2页
都市里的搓澡工——农民工迁移与城市适应研究_第3页
都市里的搓澡工——农民工迁移与城市适应研究_第4页
都市里的搓澡工——农民工迁移与城市适应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都市里的搓澡工——农民工迁移与城市适应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都市里的搓澡工——农民工迁移与城市适应研究第2章文献综述本研究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出发,将安徽搓澡工的迁移与城市适应问题“嵌入”在社会网理论的解释框架下进行,这就需要对国内外社会网的相关理论加以梳理。笔者首先对国外的“弱关系力量”假设、“强关系力量”假设、结构主义网络论、资源论的社会网络理论与资本论的社会网络理论以及国内“差序格局”等相关社会网络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回顾。随后,将国内外已有的关于人口迁移及农民工流动研究的相关文献按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了分类。具体包括:经济学视角下的人口迁移研究、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民工流

2、动研究以及人类学视角下的人口迁移研究等。通过对不同学科视角下相关研究的回顾和评析,为本研究指明了方向。2.1社会网相关理论综述一般认为,社会网络研究产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国人类学。人类学家可以说是社会网络研究的先驱。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首次使用“社会网络”的概念,他运用网络隐喻对社会结构作了部分的、暗喻性的描述(拉德克利夫.布朗,1992)。五十年代,一些人类学家开始关注具体联系和网络的结构体系。1954年,巴恩斯(Barnes)通过对一个挪威渔村阶级体系的分析首次把“社会网”的隐喻转化为系

3、统的研究。马凌诺夫斯基在对美拉尼西亚岛民原始社会的研究中,发现了“库拉圈”这个有趣的社会网络结构,明确提出互惠原则来解释当地的经济体系,认为一切权利和义务都被置于互惠性服务的均衡链中(马凌诺夫斯基,2002)。从60年代开始起,社会网研究迅速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社会网研究已经成为一支拥有自己学术刊物和一大批研究者的社会学分支领域。可以说,人类学家对社会网络的研究开启了社会学等其他学科对社会网络进行专门研究的时代。目前,社会网络相关理论涉及三个重要领域:关系、嵌入性、社会资源或社会资本,那么笔者就分别

4、从三个方面对社会网相关理论进行梳理。2.1.1格拉诺维特“弱关系力量”假设与“嵌入性”理论关系概念最初出现在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中。格拉诺维特(Granovetter)都市里的搓澡工——农民工迁移与城市适应研究于1973年在《美国社会学刊》发表了《弱关系的力量》一文,他从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四个维度界定了关系强弱。认为互动的次数多、感情较深、关系亲密、互惠交换多则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格拉诺维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强关系往往是在“个人特质相似的群体内部形成的”,因而个人通过强关系获得的

5、信息也往往是自己所知道的,重复率较高。而弱关系往往是在不同群体中的个人之间形成的,由于这些个人间相似程度低,他们掌握的信息大不相同,因而弱关系可以将信息传递给不熟悉此信息的另一群体的人,从而起到“信息桥”的作用。而后格拉诺维特于1974年出版了《谋职》一书,对于弱关系假设进行了检验。格拉诺维特通过对波士顿郊外牛顿镇的300名白领就业者谋职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美国的白领就业者更经常地通过“弱关系”而非“强关系”获得工作信息。自格拉诺维特提出“弱关系”的概念后,就引起了诸多学者对弱关系的大量研究,这与中国传统

6、的“熟人社会”中注重“强关系”作用则有着很大的不同。1985年,格拉诺维特发表了另一篇很有分量的论文:《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问题》,格拉诺维特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嵌入性”(embeddedness)的概念,认为经济行动不是孤立的、单纯的经济行为,而是嵌入社会结构之中的。格拉诺维特认为,我们应该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入手来解释人们的经济行为,也就是说由于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不同而使人们的行为存在着具体的差异,即强调了社会网络结构对人们行为的制约作用。格拉诺维特的“嵌入性”(embeddedness)理论的提出,使

7、人们对经济行动和社会行为的分析,必须考虑到社会关系层面。“嵌入性”理论改变了人们对经济行动和社会行为的传统认识,提供给人们的启发就是经济、政治等行动都是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的。中国学者项飚在对“浙江村”的研究中,对“嵌入”(embeddedness)模式提出了修正,提出不是经济行为“嵌入”在社会关系中,而是人们依靠社会关系在“展开”自己的经济行为(项飚,2000)。作为对格拉诺维特观点的响应,一些学者提出“强关系的强势”(Krackhardt,1992),呼吁“找回强关系”(Bian,1997)。这类观点认为

8、,强关系特别适用于不确定性的情境,在需要承担风险,面临危机时,强关系是可以依赖的对象(Krackhardt,1992)。其实,格拉诺维特并没有否认,处于不安全位置的个人极有可能通过建立强关系获得保护,以降低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Granovetter,1982)。一般说来,由于弱关系连接的是异质性较强的群体,因此具有传递有价值的、不重复信息的优势,而强关系则适于传递情感、信任和加强心理安全的信息,对此网络研究者似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