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ⅲ卷】2017年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语文试题(卷)与答案解析

【新课标ⅲ卷】2017年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语文试题(卷)与答案解析

ID:38427005

大小:113.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6-12

【新课标ⅲ卷】2017年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语文试题(卷)与答案解析_第1页
【新课标ⅲ卷】2017年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语文试题(卷)与答案解析_第2页
【新课标ⅲ卷】2017年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语文试题(卷)与答案解析_第3页
【新课标ⅲ卷】2017年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语文试题(卷)与答案解析_第4页
【新课标ⅲ卷】2017年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语文试题(卷)与答案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标ⅲ卷】2017年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语文试题(卷)与答案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7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建立在直觉论上的,在《人间词话》中,他进一步把直觉论运用到文学批评实践中,提出了“隔”与“不隔”的批评标准。当代学术界也有许多文章论述到这一对范畴,然而看法却很不一致,褒贬不一。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对“不隔”持肯定态度,对王国维的“隔”论持否定态度,甚至主张对“隔”都须具体分析。朱光潜从诗的“隐与显”的

2、相对性出发,批判了王国维对“隔”的贬斥态度。这一点叶嘉莹先生已对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用“隐”与“显”来套“隔”与“不隔”是不妥当的。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支持“隔”与“不隔”的分界和批评标准,认为“不隔”是“有形象、生活的真实才能以即目可见具体可感的形态直接展示在人们前面,使‘语语都在目前’”。诗词的创作实际上就是美的创造,对于自然美,人必须通过直觉才可以把握,对于艺术美也同样如此。诗人把引起自己审美感受的美“镌之于不朽之文字”便是诗歌艺术的创作目的。诗歌创作也就是对美的摹写,如果诗人在创作前没有与自然通过审美直觉而和谐地统一起来,那

3、么,他的作品就难以引起读者的审美感受,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就不存在境界。另外一种情况,即诗人对自然之美已深切地感受到了,然而他在创作时却“文不逮意”,用词不当,因而其作品到读者那里,读者不能直觉其境界,这两种情况在以直觉论为前提理论系统中都被称作“隔”。什么是“不隔”呢?王国维说:“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只有“语语都在目前”,人才可以通过直觉来把握它,如果不在“目前”,就得用“目”去搜索,经过“目”的搜索,这语语才进入了人的意识,这是一个渐近过程,在人的意识中“语语”不是“瞬时”占据人的意识的,因此,不是“须臾之物”,也就与“境界”无缘

4、了,也就“隔”了,“语语都在目前”的意义在于,通过语言所组成画面不需要更多理性分析,这“语语”形成的画面是人的直觉对象,从语言到意象到美的过程是瞬时的,只有如此,诗才在“不隔”。诗的创作,首先关系到诗人的感悟能力,诗人须得有一颗无尘垢的赤子之心,这样,通过直觉他才能够见到宇宙人生的本质,王国维评美成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云“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评稼轩词:“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说“词人想像,直悟月轮绕地之事,与科学上密合,可谓神悟”。 其次,诗的创作还关系到诗人的表达能力

5、,也就是他能否使文辞达意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王国维提出要少用替代字,如桃用红雨、刘郎,柳用章台、灞岸所替代,“宜其为《提要》所讥也”。这原因是:“盖语妙则不必代,意足则不暇代。”这说明诗人直觉感受能力是一个方面,表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代字能够影响读者的直觉感受,代字代的是什么,这就使直觉渗入杂念,因此,诗也就“隔”了。(选自李铎《论王国维的“隔”与“不隔”》,有删改)1.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隔”与“不隔”的提出,是王国维先生直觉论在文学批评实践中产生的结果,这对概念在其文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B.以朱光潜先生为代

6、表的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的批评标准持一分为二的态度,既肯定“不隔”,又对“隔”论持否定态度。C.叶嘉莹先生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理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用“隐”与“显”来套“隔”与“不隔”是不妥当的。D.李泽厚先生认为“不隔”是有形象、生活的真实才能以即目可见具体可感的形态直接展示在人们面前,使“语语都在目前”。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诗歌艺术的创作目的是诗人通过直觉把引起自己审美感受的自然美,“镌之于不朽之文字”从而引起更多读者对美的真实感受。B.所谓“隔”是指诗人在创作之前没有深切地感受到自然之美,

7、无法通过审美直觉把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和谐地统一到他的作品中来。C.所谓“不隔”是指诗人通过语言所组成的画面不需要读者更多的理性分析,物化在作品中的艺术信息,能被读者快速而明晰地感知得到。D.诗的创作,不仅关系到诗人的感悟能力,还关系到诗人的表达能力,因此要成为一个诗人仅靠有一颗无尘垢的赤子之心是远远不够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代学术界虽然有许多文章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论褒贬不一,但许多美学大家都主张这一理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周邦彦的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通过直觉见到了宇宙人生的

8、本质,因此被王国维评为“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C.人的意识中“语语”不是“瞬时”占据人的意识的,只有“语语都在目前”,人们才可以通过直觉来把握它,这是一个渐近的过程。 D.在文学批评实践中,“隔”与“不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