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422044
大小:56.0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6-12
《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共襄阳市委关于制定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2月18日中共襄阳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通过) 今后五年(2011年—2015年),是我市加快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迈出新步伐、实现新跨越、开创新局面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对制定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一、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形势任务 (一)“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进入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2
2、006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立市、旅游活市、开放带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不动摇,坚持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不动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动摇,大胆改革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支撑发展的要素和环境不断优化,“两型”社会建设步伐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超额完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成就巨大,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
3、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市”等荣誉称号。襄樊更名为襄阳,实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长期夙愿,更加坚定了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信心。 (二)“十二五”将是我市跨越式发展的新起点。“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步伐加快的新特点,争创我市发展新优势;要准确把握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的新特点,在城镇化与工业化互促共进中,抢占区域竞争发展的制高点;要准确
4、把握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的新特点,努力提高我市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要始终抓住发展不够、发展不快、发展不优、发展水平不高这个主要矛盾,坚持把做大经济总量、增强经济实力,作为首要任务,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发展新跨越。 (三)我市“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力争全市GDP在“四年翻番”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建成“七大基地”(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产业
5、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航空航天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基地,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基地),进一步增强城市的产业聚集力、科技创新力、环境承载力、文化软实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综合实力强、辐射带动力强的省域副中心城市,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基本要求是: ——坚持跨越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始终保持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势头。 ——坚持创新发展。鼓励创新,支持创业,
6、深入实施企业成长工程和全民创业工程,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推动力,进一步健全完善经济发展内生机制。 ——坚持统筹发展。合理引导城乡居民消费,保持投资增长强度,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统筹协调消费、投资、出口三大拉动力量,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和谐统一。 ——坚持绿色发展。开发与节约并举,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步伐,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高。 ——坚持共享发展。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把改善和保障民
7、生工作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等各个方面,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突破,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产业优势、自主创新优势、发展环境优势更加明显,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大幅度提高,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3500亿元,力争达到4000亿元。 ——推进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新跨越,新型工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化、工业化协调推进,形成以市区主城区为中心,中小城市为支撑,建制镇为依托,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城镇化、新型工业
8、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全面提高。 ——社会事业发展开创新局面,民生保障和改善水平明显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全面走上法制化轨道,和谐社会建设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社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