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齐治平”:积极的人生态度及其道德发展思想

“修齐治平”:积极的人生态度及其道德发展思想

ID:38412598

大小:3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12

“修齐治平”:积极的人生态度及其道德发展思想_第1页
“修齐治平”:积极的人生态度及其道德发展思想_第2页
“修齐治平”:积极的人生态度及其道德发展思想_第3页
资源描述:

《“修齐治平”:积极的人生态度及其道德发展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修齐治平”:积极的人生态度及其道德发展思想[2009/7/25:34:00

2、By:panfq]一、“修齐治平”的现代诠释(积极的人生态度)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大都遵循着一条“内圣外王”的道路,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可以赋予这几句话以新的解释:国民素质的基础是公民的道德素质,因此要引导每一个公民都注意“诚意、正心、修身”;继而谋求职业,爱岗敬业,建立美好的家庭(“齐家”),同时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每个公民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力求为社会、为国家多做贡献,国家就能兴旺,此即所谓“治国”;

3、企及未来,中国要成为强国,在多元化的世界中,既要学习别国先进的经验,又要把中国传统中优秀的东西以及后来发展的先进文化传播出去,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即所谓“平天下”。“修齐治平”的思想中体现的是一种积极进取、主动入世的精神。对于这种积极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态度,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如果年轻人能以民族精神中的这种积极的人生理念作为支撑,那么当他们走向成人社会中时,有望能抵御环境中的不良风气。如果以“修齐治平”这一传统的民族精神作为奋斗的目标,一个人就会以终身学习的态度去不断完善自身,同时具有主动实践、影响他人

4、和社会的能动性。     二、“修齐治平”中体现的道德发展的顺序性后世有许多心理学家试图研究和解决道德发展的阶段问题。例如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Kohlberg)在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国人熟知的“修齐治平”的思想,实际上也蕴含着对道德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的思考。《礼记.大学》开宗明义提出自己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此,《大学》中试图先分析个体的认知心理状态,把它分为“止、定、静、安、虑、得”,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

5、能虑;虑而后能得”。基于这样的考虑,要达到教育的终极目标的“止于至善”,就要区分“本末”和先后次序,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为此《大学》中提出人的完善的逻辑程序,即修养的先后顺序,分八个步骤(俗称“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大学》的原话中可以看出这一顺序的重要性:“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

6、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中的根本是“修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八条目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它们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单到丰富,体现出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三、与西方流行的道德发展顺序性的比较再简单地介绍一下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科尔伯格在对青少年儿童的道德判断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追踪研究(每隔三年重复一次,追踪到22、23岁)和跨文化研究,扩展了皮亚杰

7、的理论,提出了自己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他认为个体的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每个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1)服从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以上):(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如果把科尔伯格的思路和《大学》中的思路作一比较,可看出两者都认识

8、到道德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不过,前者是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从认识判断力的发展顺序去思考这一问题,后者着眼于从人伦、从个人道德与社会政治的实现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就思考的某些内容而言,也表现出思维的相似性。科尔伯格涉及道德认知发展中的不同水平的发展变化,从功利主义、服从权威等较低水平到个体判断的较高水平——从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出发,如正义、公平、平等、个人的尊严、良心、良知、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如果把这一点同《大学》中提出的从“修身”(自我修养)的水平发展到“平天下”的水平,就可以看出相关道理的一致性。从

9、“治国”“平天下”的现代意义来理解,如果一个人要达到能“治国”的境界,他就要更多地从国家利益而非从一己私利来考虑问题;如果要达到“平天下”的境界,恐怕他也要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从普遍的人性来思考问题,要思考普遍意义上的道德原则。二者在考虑个体的道德最高水平(“至善”)时都想到了普遍意义上的道德概念和术语。由二者的思考可推举一例来说明相关的问题,设若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当局要求一个日本青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