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411699
大小:80.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6-12
《03:结婚法(法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结婚法第一节结婚法概述一、结婚制度与结婚行为(一)结婚制度按照通常理解,结婚是指一男一女以建立夫妻关系为目的的结合。从各国的立法例看,结婚法律制度的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结婚制度与“婚姻”的意义相契合,包括婚姻的成立、婚姻的无效和婚姻的撤销。狭义的结婚制度则与婚姻的成立的意义相对应,仅指确认合法婚姻关系形成原规范体系。本章“结婚法”的内容,应是有关广义结婚制度的内容,包括婚姻的成立即合法夫妻关系的形成,也包括婚姻的无效和撤销。(二)结婚行为1、结婚行为的概念(1)广义的结婚行为即结婚行为是有关的当事双方以共同生活为目的、
2、以形成配偶关系为内容的社会行为。其主要特征是:①结婚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双方当事人;②结婚行为的目的是双方共同生活;③婚姻双方对外以配偶名义公示。(2)狭义的结婚行为即指当事双方按照婚姻家庭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配偶关系的法律行为。2、结婚行为的性质结婚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民事行为。当代的结婚行为,行为人的地位平等。各自有独立的意思表示能力,并有结为一体终生相伴的共同目的。二、结婚制度的沿革(一)结婚制度的一般分类1、内婚制和外婚制这是按照选择配偶的范围而划分的。内婚制主要是等级内婚制,它要求必须在一定的等级范围内选择配偶。外婚制主要是宗族
3、外婚制,它禁止在本宗族内选择配偶。2、团体婚和个体婚这是按照结婚者的人数而划分的。14团体婚的特点是在互相建立婚姻关系的团体中,没有稳定、明确的个体配偶关系。个体婚是指由一男一女组成正式的配偶关系。3、抢夺婚、包办婚和自由婚这是按照结婚是否具有合意性、是否尊重结婚当事人的意愿而划分的。(二)个体婚制下的结婚形态1、早期的掠夺婚掠夺婚又称抢夺婚,指男子以暴力劫夺女子为妻的婚配形式。2、古代社会的包办婚包办婚的基本特征是,婚姻的形式不是由婚姻当事人自主决定,而是出于婚姻当事人之外的人的强制。(1)有偿婚有偿婚的特点是男方以向女方家庭给付一
4、定的财产、劳务和其他对价作为与女方结婚的条件。具体又可分为互易婚、劳役婚和买卖婚。①互易婚又称交换婚,一种表现是直接互易即“换亲”。另一种表现为间接互易即“转亲”。②劳役婚即指男方以为女方或其他家庭提供一定的劳役作为与女方结婚的代价。③买卖婚从广义上讲,互易婚、劳役婚是一种变相的买卖婚。从狭义上看,买卖婚是直接地、公开地将“女方”作为商品“购买”为妻。(2)聘娶婚聘娶婚是中国古代通行的结婚制度,据说始于西周时期,它以“婚礼”为形式,以买卖为实质,是一种注重形式要件的有偿婚。(3)赠与婚赠与婚指父母或有权力者将其所能支配的女子,赠与他人
5、为妻或妾。3、近现社会的自由婚16世纪,荷兰率先允许男女双方选择婚姻方式—宗教婚或法律婚。法律婚将婚姻确立视为男女双方的自由权利,而不再是“神作之合”。男女双方的合意是婚姻关系成立的基础。因此,近代的法律婚又称自由婚或共诺婚。第二节结婚实质要件一、结婚的积极要件(一)男女双方完全自愿1、结婚当事人必须具有结婚的行为能力结婚的行为能力是指当事人依法能够独立有效地实施结婚行为,并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后果的资格或能力。1、结婚双方的意思表示必须具有自愿性、真实性14婚姻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3、
6、意思表示的合法性首先,意思表示的内容必须合法;其次,意思表示的形式必须合法。(二)达到法定婚龄我国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同时提倡晚婚晚育。晚婚是男25周,女23周岁以上登记结婚。晚育指已婚妇女在24周岁以上生育第一个孩子。(一)符合一夫一妻制一夫一妻制是指同一时期里一个丈夫只能有一个妻子,一个妻子只能有一个丈夫。二、结婚的消极要件(一)禁止结婚的亲属1、禁止的近亲结婚的理由[[]乱伦的起源并不象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由于害怕近亲繁殖造成精神或肉体的退化。这种退化决不是不可避免的;近亲繁殖的时既能强
7、化令人讨厌的特征,也能强化令人满意的特征。此外,近亲繁殖的不良影响出现得非常缓慢而且反复无常,以致于在一两代人生活的时间城是无法观察到的。因此,简单的前工业社会里的人们不大可能会从中找出因果关系。乱伦禁忌似乎主要是由于3个原因产生的。第一,它防止家庭内部出现竞争和敌对。比如说,如果允许乱伦,那么父亲就既可以是他的女儿的情人,又是她的管教者,而他的女儿又可能是他妻子的情敌。第二,禁忌防止家庭中出现角色混乱。比如,如果没有乱伦禁忌,父女结合所生的孩子就可能既是他自己父亲的儿子,又是父亲的外孙。家里就会娈得一团糟,以致很难存在下去。第三,乱
8、伦禁忌确保后代与其他亲属网络中的人结婚,从而建立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联盟,而这种联盟正家庭在度过难关(从饥荒到纠纷)时所需要的。([美]伊德·罗伯逊:《社会学》(下),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463页。)](1)优生的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