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399995
大小:240.3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6-11
《荐举制度与考试制度在人才选拔中应用的比较研究--基于科举考试兴废研究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荐举制度与考试制度在人才选拔中应用的比较研究---基于科举考试兴废研究的启示12崔佳颖车宏生(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北京1000702.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摘要]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可划分成两类,荐举制度和考试制度。这两种选拔制度存在较大差异,前者荐举制度是由最高统治者或高级官员推荐官员的制度,重视推荐考察;后者科举制度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侧重因试取人。这两种选官方式又有相互交叉,比如荐举制度中也有考试因素,科举制度中也有一些荐举因素。在隋至清末的1300年间,科举考试共历经了六次废除,各朝各代的统治
2、者们在选拔人才时,不断地在荐举与考试制度之间反复实践。本文剖析科举考试兴废的原因,从人才选拔的视角比较科举考试制度与荐举制度的差异,能够对当代的人才选拔有所借鉴。[关键词]荐举制度;科举制度;科举废除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在选官制度上的变革,大致经历了远古时代的“禅让制”、封建领主贵族的“世袭制”、秦代“军功爵制”、西汉的“荐举制”、魏晋时期的“唯才是举”、“九品中正制”及隋唐明清的“科举取士制”等发展阶段。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可划分成两类,荐举制度和考试制度。其中春秋战国荐举(含自荐)制、两汉“察举制”、曹操的“唯才是举”和魏晋南北朝
3、“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科举,即考试制度,则实行于隋至清末的1300年间。这两种选拔官吏的方式有较大差异,前者荐举制度是由最高统治者或高级官员推荐官员的制度,重视推荐考察;后者科举制度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侧重因试取人;这两种选官方式又有相互交叉,比如荐举制度中也有考试因素,科举制度中也有一些荐举因素。清代著名学者张之洞曾说:“取士之法,自汉至隋为一类,自唐到明为一类……汉魏到隋,选举为主,而亦间用考试……唐宋到明,考试为主,而亦参用选举。”在科举制度实行的隋至清末的1300年间,科举考试共历经了六次废除,其中缘由错综复杂,统治[收稿日期
4、]2012-08-[作者简介]崔佳颖(1976-),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2车宏生(1949-),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者在选拔人才时,也不断地徘徊于荐举与考试制度之间。本文试图从人才选拔的视角深入剖析科举考试废除的原因,比较科举考试制度与荐举制度的差异,力求从我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历程中找到对当代人才选拔的启示。一、荐举制度与考试制度的内涵比较荐举制度与考试制度在人才选拔目标上具有一致性。无论是荐举还是科举,其目的都是为了国家选拔有用的人才。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分析历朝历代实行荐举与科举制度时指出“能用人,可以无敌于天
5、下”、“国无可用之人则必亡”,治理国家选拔官员时主张选贤使能,“以天下之禄位,公天下之贤者”,指出人才对治理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才之进退,国有常典,官的定司、固非好恶欲伸,唯已所任。”为了选贤任能,国家必须建立常设的选官制和机构,其意在于减少用人的随意性。但是任何一种具体的选官制度都有利有弊,不能把它们的优劣绝对化。1.1荐举制度的内涵荐举,在西周时代就有明文规定,“周命六卿举贤能”,要求官吏给朝廷荐举人才。周以后各朝,都实行荐举制度。即便在隋、唐以后科举考试盛行的年代,荐举制度仍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在实行着。曹操在建安十五年颁布的《求贤令》包含了唯才
6、是举的思想“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中国历朝的荐举制度中都把德才兼备作为荐举的标准。《明会典·卷之十三访举》中,收录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玉、明孝宗朱佑樘、明穆宗朱载垕等八朝荐举人才的诏令,反复强调要荐举“怀才抱德之士”,足见,在明一代,德才兼备是贤良荐举的标准。1.2科举制度的内涵科举,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选士与考察官吏的最基本方法。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始置进士科,以试策取人,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7、年)废科举兴学堂,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存在了1300年之久。科举的目的是选拔修齐治平的治术人才,主要定位在选拔国家官员人才上的,而且这个“官员”还偏重在“文官”。考试内容主要是属于封建意识形态的儒家文化,儒家思想重人伦、重社会、重现实,轻求知、轻自然、轻天理,儒家哲学是古代政治、社会以及人际交往的哲学基础,一个称职的官员必须要对其有所了解。具体通过写作能力,对儒家学说的理解,以及时政知识所体现的。在整个科举历史中,科举考试内容是这三部分的不同形式的组合。科举考试推动了儒学和诗赋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长足发展。但是科举并不考查很多官员应该具备的其他素质和技能,
8、如官员的法律知识及施政能力。然而由于科举的“指挥棒”作用,这些不考查的方面被人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