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中的“竹元素”--(一)

建筑中的“竹元素”--(一)

ID:38367748

大小:6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1

建筑中的“竹元素”--(一)_第1页
建筑中的“竹元素”--(一)_第2页
建筑中的“竹元素”--(一)_第3页
建筑中的“竹元素”--(一)_第4页
资源描述:

《建筑中的“竹元素”--(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竹元素”成世博低碳建筑“明星”象征文化融合  竹子用于建筑艺术历史悠久。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竹元素”已经成了低碳建筑的“明星”:印度馆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竹子穹顶,位于欧洲片区的“德中同行之家”展馆8米高的两层建筑几乎完全用竹杆和竹子板材建造,秘鲁馆的外墙体用可再生利用的竹子横竖编织成一个个方框,西班牙马德里的城市案例向参观者呈现了为低收入者特别设计的“竹屋”……  同样是“竹”,不同的城市演绎出风情万种的建筑表情。同样是“竹”,不同的展示诉说着内涵各异的文化故事。  钢筋水泥的森林,玻璃幕墙的秀场,功能至上的设计——

2、当城市的建筑正陷入“钢铁侠”式的千篇一律之时,如何才能让它焕发出不一样的色彩和表情呢?  在低碳风潮的引领下,曾一度被建筑设计师淡忘的“竹”在上海世博会上大放光彩。越南、印度、印尼、秘鲁等十余个场馆的构造中都运用到了竹子的元素,既能体现当地独具一格的文化特色,又不失低碳环保的概念。竹元素,丰富建筑的多样表现  “当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在我们身边拔地而起,当越来越多的建筑物被我们当做‘强大’和‘富有’的象征,有没有可能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呢?除了高高耸立的、洋洋得意的建筑模式之外,难道就不能有

3、那种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吗?”  这段对城市建筑的现实思索出自日本建筑师隈研吾的《负建筑》一书。这位建筑师在北京长城脚下设计的“竹屋”曾引起一时的轰动,他用“竹元素”丰富了建筑的表现力,疏密相隔的竹墙让整座“竹屋”巧妙地融合在自然之中,诗意地透出东方文化的神奇韵味。  在上海世博会的展馆中,越南馆竹元素的设计让场馆外观显得自然亲切,又充满着浓郁的越南文化特色。波浪形的竹子场馆外墙环绕犹如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置身其中的游客不仅能够远离外界的喧嚣和熙攘,还可尽享“竹林”带来的清凉。  与越南馆

4、遥相呼应的是,美洲展区的秘鲁馆外墙装饰也由厚实的竹条横竖交织成了一面“竹墙”,光线可以在稀疏的透窗中通过。记者了解到,竹子对于秘鲁的城市发展历史来说至关重要。很久之前,由内陆安第斯山脉来到城市的秘鲁人无处可居,就在城市外围用当地的竹子搭建了简易住房,远看像是仅有几片草席“拼”成的屋子。  在世博会的历史上,爱知世博会日本国家馆的构架也是由竹子编织而成的竹笼,长90米、宽70米、高19米。那届世博会结束之后,“竹笼”被制成小学生教科书用纸。作为一种可降解的天然材料,竹子对减少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垃圾污染作用突出,但是竹子的耐久性

5、相对还是比较差,因此容易在临时性的建筑中见到。竹材料,民间智慧与低碳选择  当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们睁开惺忪的睡眼,立刻就能看到四周环绕着的竹墙,感受来自大自然的清新——这幅美好的画面是城市居民对于竹建筑的未来畅想。以竹子作为建筑材料不仅使人们的生活和自然连在了一起,也能改善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上海世博会的印度尼西亚馆用近100吨竹子,打造了一个“会呼吸”的展馆。走进馆内,一道仿佛从天而降的瀑布沿着竹子铺设的墙面缓缓流淌下来。整个4层楼展馆,由一条600米长的通道贯穿,沿通道而上,一边是通过各种工艺设计加工的竹制品,另一边则

6、透着些许植物或竹墙的缝隙,与室外相连。据工作人员介绍,由于这种盘旋式的构造,加上几乎每一面竹墙都能通风,整个印尼馆的空气对流十分地活跃,甚至连地面上,都有用竹片隔开的通风口。  印尼馆的灵感之源正是印尼人的“民间智慧”。在印尼村庄,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竹子制成的桌椅或屋棚。记者在印尼馆二楼看到,所有的百叶窗都用竹子制成,气温升高时可以将竹窗页关闭,这样室内就能保持适宜的温度了。  在森林飞快消失的今天,竹林的面积每年都在不断扩充。而且,相同面积的竹林比树林产生的氧气多30%,从砍伐到加工生产出成品又可比木材的碳排量低30%。如此

7、优势,让竹子从“草根建材”发展成低碳环保的象征。  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马德里案例的竹屋真正代表了低碳建筑。这个为低收入者设计的住宅,建造预算被控制在每平方米600欧元之内,设计师使用成本低廉的竹子,制成可推拉折叠的竹百叶板,将房子包裹了起来,有效阻隔了马德里强烈的东西向日晒,能够有效调节室内温度,保证居住的舒适度。竹材料的运用,也让建筑产生了全新的视觉美感。  “就审美学来说,‘竹屋’就像大自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表示,“它不仅仅使我们感觉和自然在一起,也改善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找回地球环境的平衡。”竹建

8、筑,文化融合的象征意味  用竹造房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汉代,能工巧匠利用竹子为汉武帝建造的甘泉祠宫,造形美观。宋代大学士王禹偁在湖北黄冈做官时,自造竹楼。盛产竹子的南方,竹楼是寻常百姓家的房舍。西南少数民族如傣族至今仍住竹楼,绿树芭蕉丛中掩映着座座竹楼。竹建筑与中国文化的相互融合或许可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